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他的所见所闻的记叙方法。 2、学习巩固关于句子成分的省略、古今异义的区别以和一词多义等古汉语知识。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社会理想,认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教学重点〗 1、从分析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这一社会入手,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巩固古汉语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桃花源这一社会理想 的实际意义。 〖教学设想〗 用指导自学、学生试讲、启发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一、集体朗读课文 二、逐段分析课文 分析第一自然段: 1、朗读。 2、说本段的大意,注意几个地方的准确翻译: ⑴ 武陵人:五陵郡有一个人,二不是指整体 ⑵ 缘溪行:行,指乘船行 ⑶ 忘路志远近:远近,偏义复词,实指忘了路多远 ⑷ 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河多长。 教 学 设 计 《 桃 花 源 记 》 教 学 设 计 全 国 公 开 课 一 等 奖 --第 1页教 学 设 计 《 桃 花 源 记 》 教 学 设 计 全 国 公 开 课 一 等 奖 --第 1页 ⑸ 甚异之:之,是指桃花林的美景,具体是指文中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⑹ 穷:走到头,穷尽 3、讨论明确几个问题: ⑴ 找出交代渔人行踪的语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 ⑵ 本段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哪些情况?(时间、地点、人物) ⑶ 描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注:语言简洁,形象鲜明,是千古名句) ⑷ 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甚异之”) ⑸ 总结:桃花林的突然出现和渔人的欲穷其林,使读者发生了悬念。这是故事情节的开端。 分析第二自然段: 第一、以自学为主,学生理解内容,进行试讲,教师引导学生弄清以下的语言现象,翻译本段文字的大意: 1、句子成分的省略: 林尽(于)水源,……(小口)若 有 光 。(渔人)便 舍 船 ,从 口入 。(山 口)初 极 狭 ,……(渔人)复行,……(山 口)豁 然开朗 ……其中(人们 )往 来 种 作 …… 2 、一词 多 义 : 舍 :舍 船 (舍 弃 ); 屋 舍 (房 屋 ) 3、古今 异义 : 交通 :今 义 指交通 运 输 ,而 在 文中指交错 相 通 4 、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