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请同学们观看下面的图片: 图片反映的情境,想必大家不陌生,这就是每年 6 月份大家广泛关注的高考、中考。那么同学们知道中国的考试制度是怎么来的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吧!”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中正的职权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因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选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选官之权。大家想想,这种制度长时间一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那么这种选拔制度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评价呢? 依据——官员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处理。 评价——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于国于民均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隋朝建立两年后文帝便大刀阔斧改革选官制度,从而为科举制的创立打下基础。下面我们看看隋文帝是怎么解决上述弊端的: 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当时叫“试策”),科举制正式创立。大家想想科举选官有何重大意义呢? 看看古代科举、读书人! 科举选官——利国利民:第一,出身不高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做官,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择优录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公平的特性;第二,官员的选拔权由地方集中到中央,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第三,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试、做官连为一体,使出身中下层的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一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非反抗,从而把理想寄托于科举,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大雁塔留名纪念,曲江垂帘观看 《及第谣》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1 、唐太宗扩大太学 原因:笼络人才,为他所用 作用:促进了唐朝文化教育的发展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 —— 王定王定保《唐摭言保《唐摭言 ·· 述进士上》述进士上》 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