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东坡 “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 方方 /. 喜欢苏东坡千古奇才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 •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词与辛弃疾齐名“苏辛”•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米芾 . 蔡襄 . 黄庭坚 共称“北宋四大家”• 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坎坷的一生 漂泊的一生旷达的一生 自足的一生• 嘉祐二年 (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 熙宁二年 (1069) 反对变法卷入党争。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密州、徐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 (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入狱后,受尽凌辱,酷刑棒打,几致死地。历时五个月,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将苏轼贬到黄州。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他没有俸禄、生活困苦、衣食不足,而且受到监督 . 没有住的地方,只好暂居庙里,后来得了一块荒地,耕种,造屋。• 元祐元年 (1086) 重获启用官至礼部。 旧党执政。受到皇太后重用保护,苏轼被调回京都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自请外任杭州太守。后被召回京师,担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绍圣元年 (1094) 又遭贬职惠州儋州。 皇太后驾崩,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 元符三年 (1100) 渡海北返次年病逝。 66 岁死于常州。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问余平生功业,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探讨:引来墨客小人的诽谤围攻,一再遭贬仕途坎坷的原因?“ 弟弟苏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这场可耻的围攻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当了急先锋。” —— 《苏 东 坡 突 围》 余秋雨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