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对制造业的影响[摘要]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建设引导着各行业进行一场经济领域的革命。本文探讨信息化建设对制造业在工艺、设备、产品、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重要影响,改变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借助信息化(数据)互通、集成反映经营全过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文希望通过连云港泰乐化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乐公司”)信息化建设在生产经营运维管理方面产生的效果进行探讨研究,从而为企业在转型升级、创新管控模式方面,以及在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管理、运营方面,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建设;运维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一系列现代化技术[1],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推动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2]。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还没有完全实现,中国制造业在信息化、自主创新方面还面临缺乏关键技术、人才匮乏和管理信息化手段。中国制造业必须与时俱进、发展信息化建设,迅速转型和创新,寻求新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适应时代发展。因此,在这种经济环境下,制造业企业无论在管理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必须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特色管理文化的最佳组合。1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现状1.1我国制造业目前整体竞争力不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亟待提升。表现为生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制造业效率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着低劳动力成本、产业密集等比较优势,在制造业上得到较快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大约占到世界制造业20%的份额。但随着低成本优势的消失,以及中国经济的转型,以前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制造业领域的发展和创新。第1页共8页1.2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2.1对信息建设意识不足,思想观念落后。很多企业领导和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理解、重视、参与度不足,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也不够。认为制造业就是传统的生产、销售,购置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就是企业信息化,没有从正确的信息化思维看待市场、产品、用户和产业价值链。1.2.2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法。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必然带来企业战略的转变。很多制造企业还习惯于传统的人的管理方式,市场战略规划意识不强,企业对自身的需求缺乏深入的研究,没有从企业战略和利益角度出发,考虑对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业务流程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实施步骤。1.2.3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总体应用水平偏低。制造企业很难找到一批既懂企业管理又精通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尽管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因观念、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原因,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员工素质普遍不高。信息化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虽然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办公自动化等简单信息传递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很少。2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本文通过泰乐公司在组织、制度、人才保障等措施构建信息化建设体系,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成功案例,在生产经营运维管理方面产生的效果进行探讨研究。在此,将泰乐公司发展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情况做一下介绍,希望能对其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转型升级、创新管控模式方面有所帮助,对一些还没有或者即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起到有效的指导和借鉴作用。2.1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路。许多人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信息化就是看新闻、发邮件,或是办公、计算,与工厂里的生产没有多大关系。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信息化建设至少可在三大领域发挥作用:公共服务领域、消费领域、生产领域。以下以泰乐公司生产领域为例进行分析。第2页共8页2.1.1运维管理系统建立的理念。运维管理系统理念需要建立在经营管理、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及企业文化等各方面与市场发展融合、协同的条件下,具有信息化意识,走在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