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模式的选择一、国内休闲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我国休闲农业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经历了90年代的初期发展阶段,21世纪初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主要有田园农业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和回归自然旅游等模式类型。上世纪80年代以来,XX市在充分挖掘、整理本地民俗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民俗旅游的先河,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民俗旅游区。近年来,XX市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了潍坊金宝乐园、安丘青云山民俗游乐园、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昌邑绿博园、寿光蔬菜高科技示范园、青州黄楼花卉休闲农业观光园、寒亭益民合作社市民农园等典型模式。综合来看,XX市及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多以经济功能为主,在社会和生态功能方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与发达国家休闲农业相比有明显差距,且存在许多问题。(一)开发盲目,定位模糊目前,我国多数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基本上以乡、村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很多项目在设计初始,对周边环境与潜在市场、园区功能、产品定位没有进行翔实调研、周密论证,开发建设不是量力而行、量需而择,而是简单搬用、盲目追新,随意性较大。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有相应的标准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并实施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形成多头管理,各自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项目开发的无序性和盲目性,造成项目设置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定位不明确、产业链不衔接、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二)模式雷同,特色不浓许多投资者仅把得天独厚的资源作为“摇钱树”,忽视可行性研究和资源评估,单纯模仿、仓促上马,项目设置雷同甚至重复,既缺乏特色、无吸引力,还容易出现“非均衡博弈”,造成无序竞争、多败俱伤。另一方面,与城市旅游、工业旅游、商贸旅游、探险旅游等相比,休闲农业的特色和价值在于其返第1页共12页朴归真的田园风光、品种繁多的土特产品、参与体验的农事活动、绿色鲜美的农家小吃和多姿多彩的乡情民俗等等。然而,有不少园区并没有充分展现出“休闲农业”的特色,或因规划地域逼仄遮蔽田园自然风光,或为模仿城市公园丢弃乡村特有“土”味,或为追逐现代时尚失去少数民族风韵,或因农事安排失真难遂游人体验意愿,等等。(三)底蕴浅薄,品位不高我国是农业文明古国,有着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农耕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以及茶文化、酒文化、花文化等等,大量蕴藏在民间,可供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利用。许多园区在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滞后、挖掘不足,致使项目内容缺乏文化底蕴,不能充分展示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主题不够鲜明,仍然停留在观赏、采摘等表层繁荣阶段,园区印象模糊、内涵浅薄、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人精神层次的需求。(四)服务落后,管理不善不少休闲农业园区偏重设施、轻管理,重建设、轻服务,食宿卫生欠佳、活动内容单调,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正规培训,导游知识浅薄、服务态度恶劣等等,成为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休闲农业是集农业和旅游业于一体、综合性、多功能性、开放性的经济实体,对管理者的要求高。目前不少休闲农业园区管理层的人员多来自其他行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管理经验不匹配,“懂农业的不熟悉休闲业,懂休闲业的不熟悉农业”现象较严重,制约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五)急功近利,破坏环境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生命力之所在,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许多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与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背道而驰,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生造景点,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不仅如此,有的园区为节约成本、减少投入,解决游人食、宿、行、游问题,靠违规扩张非农业用地的办法,致使生活垃圾、废物、废水污染肆意蔓延,严重危及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第2页共12页(六)资源单一,内容贫乏农业资源丰富,项目功能齐全,活动内容新奇,是开发休闲农业项目的关键。许多地方攀比跟风,仅凭几块农田、几棵果树营造休闲园区,总体规模小,没有综合性的休闲观光场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