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搞好县域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分析在新阶段,农民收入问题是整个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一个全局性问题。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增加农民收入,不仅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要求,而且可以扩大内需,对于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没有农民增收,农民生活就不会改善,农村购买力就不会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就不能稳定发展,我国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农民增收幅度减缓这个带有趋势性的问题,确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找准影响农民增收的关键因素,采取有力措施解决,这是整个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一、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分析新阶段下,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粮食来看,近年由于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综合增产技术的运用,粮食产量大为提高,“吃饱肚子”已经没有问题。同时,美国大米、加拿大小麦还会对我国粮食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并且我国小麦、玉米、大米等大宗农产品的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二至七成,缺乏商业竞争优势。从棉花来看,由于年以后国内棉花总产量稳步增长,同时受替代品生产发展和纺织品出口不景气的影响,市场需求一直疲软,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其他农产品的供求也有类似情况。二是乡镇企业面临二次创业。不容否认,前些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对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乡镇企业发展困难重重,步履维艰,面临许多新问题,主要有技术装备较低、进取意识不强、家庭式管理严重等,制约其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导致乡镇企业效益滑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降低,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三是农民负担久抓不降。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减轻农民负担,且又实施了税费改革,但个别地方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收费养人、养人收费”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致使农民实际负担屡减屡重。四是农民科技素质不高。目前农民受第1页共6页教育的程度最低,致使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不高,接受新事物较慢。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农民的科技素质形成强大反差,致使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拓展增收空间的能力较低。二、新阶段下的农民增收对策新阶段下的农业发展正呈现四个新特点,即市场导向作用日渐扩大、高新技术得到大范围运用、产业化经营日趋明朗、“生态型”农业意识大为增强,谋求农民增收,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积极适应上述特点。(一)立足实际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夯实增收基础。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增加农民收入一定要有新思路和新措施。调整结构必须牢固树立两个意识:一是市场意识,就是不能盲目地跟着别人学,必须把市场需求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条件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地尽其力、物尽其用。另一个是质量意识,就是抓住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裕的时机,在提高农产品的优良品率和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大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实现调优补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进而促进农民增收。在种植业调整上,讲数量更要讲质量。要通过实施“优种工程”,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上世纪年代进行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于实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起了重要作用。这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进行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实行种养加一齐上,延长农产品增值链条,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据调查发现,年以来,市场上粮食、棉花价格下跌除了供大于求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农产品普遍存在品种不对路、质量比较低的问题。而那些名特新优农产品,不仅有市场容量,而且价格也比较高。可见只要是优质品种,还是很有市场的。基于此,现在的关键是要突出重点,确实把质量意识落实到行动上,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市第2页共6页场畅销、利润丰厚的优质高效品种,以减少市场对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