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审批局模式适用性探讨〔摘要〕行政审批局作为近年来行政审批服务领域政府创新的重要举措,备受关注,在一些地方风靡起来,同时也饱受争议。作为地方的大部制改革试点,行政审批局模式体现了整体性治理的一些特性。而整体性治理不仅是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变革,还需要建立在协调机制、整合机制和信任机制等一整套运行机制之上。行政审批局模式目前还只是一些地方市、县的积极探索,没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上级相应机构与之进行对接业务,因而并非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标准范本,地方政府不能脱离本地区经济社会状况而盲目跟风,必须因地制宜。对于已经采用行政审批局模式的一些地方,可以结合整体性治理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改革完善。此外,行政审批局模式的发展,还需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机构衔接整合、信息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关键词〕行政审批局,适用性,顶层设计,信息平台,信息资源20XX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推动审批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着力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的审批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跑政府的次数,不断优化办事创业和营商环境,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随后,在6月28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创新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行政审批局作为近年来行政审批服务领域政府创新的重要举措,备受关注,在一些地方风靡起来,同时也饱受争议。作为“后新公共管理”趋势下的一种典型政府治理模式,整体性治理的价值在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批判和继承基础上架构起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协调与整合为核心的治理模第1页共8页式为政府改革提供思路”〔1〕。下面将结合整体性治理理论全面检视行政审批局模式,着力回答行政审批局模式存在的优劣势、能否包治百病、如何进行渐进式改革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一、行政审批局模式在我国的兴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适应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需要,纷纷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着力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条块分割行政审批制度的弊端,探索建立政府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外商投资审批手续,为外商来国内投资提供“一站式服务”。加上国家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服务中心发展成为各地方政府普遍建设的、主要进行集中审批的工作窗口和平台”〔2〕。截至20XX年底,全国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设立行政服务中心2912个,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乡镇的四级便民服务中心〔3〕。此后,政务服务中心在全国迅速推广,它的一些固有弊端也日益显现,如只是实现了“物理式空间集中”,没有实现“实体集中”,普遍存在“两头跑”“体外循环”和“收发室”等问题〔4〕;增加了人员和编制,提高了行政成本〔5〕;责任不清、监督不力,等等。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探索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8年,XX市XX县区率先在全国建立了行政审批局,拉开了我国行政审批局模式发展的序幕。总的来说,我国行政审批局模式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地方政府自主创新阶段、中央层面推动阶段和地方政府试点推广阶段,具体内容见表1。行政审批局模式是“将原行政审批机关的审批职权转移给行政审批局,审批局原则上行使一级政府所有的审批权力,其人员在编制上自成一体,完全接受行政审批局的派遣、管理与考核”〔6〕,实现“编随事走、人随编走”。截至20XX年11月,全国地级市和区县共设立180个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7〕。由于成立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不同,不同地区的行政审批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国内比较典型的有滨海模式、银川模式和贵安模式,具体内容参见表2。其中,XX省滨海XX县区行政审批局的主要特色在于审批集中与审管分离相结合,XX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的主要特色在于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