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探析[摘要]我国财政部在20XX年1月25日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而为了大力实施和切实推进行政单位内部控制,实行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是一个十分必要的途径。文章对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行政单位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指出了一些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问题解决方向,希望能够对加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进程起到参考作用。[关键词]行政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现状在进行这些业务层面的控制时,不必完全依靠人力进行控制,可以将控制指标输入行政事业单位运营系统中,通过运营系统进行自动控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中,还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出了评价与监督的要求,可以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形成的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转变为信息化管理,这对于内部监督管理的透明化以及监督的便捷性有很大的帮助。在信息化系统进行实施之前,已经存在根据会计准则和本单位会计业务规则自动产生出账模板的总账系统,以企业固定资产为管理对象、以资产台账为基础、通过对固定资产运转周期进行可视化管理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针对政府采购管理与执行部门开发的专用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研发时间以及投入使用并不在同一时期,系统构建所使用的技术也不相同,造成这些系统互不兼容,无法同时使用,使得原本为简化管理工作而研发的系统变得复杂化。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控制首先要做的是整合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技术进行更新,完善系统结构,使得现有的一些信息管理系统变为一个整体,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供便利,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大多数企业会设置独立的内部控制部门,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内部控制机构或部门,都是将内部控制这一职责划分到财会部门下来执行,但是内部控制不仅需要财会部门来第1页共4页进行,信息部门也要参与其中,缺少一个都难以将内部控制进行下去。因此,这样会使效率难以得到最大化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应重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将内部控制设立为一个单独的权力机构,联合财会部门和信息部门以及调用各个部门的人力参与到内部控制中,将内部控制顺利地开展下去,保证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期间不会遇到相关部门拖后腿的情况。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的方式在进行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过程以及对内部控制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内部控制的概念已经开始变得宽泛,包含的范围也越来越大,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控制已经彻底渗透内部控制的各个方面,要想做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单位应从基础做起,做好单位管理控制,并逐步实现全方位控制。因此,一个良好的行政事业单位信息化系统应有完善的结构组成,包括从数据源收集、识别和选取数据的信息采集系统,用于管理企业信息化过程中用到的各类企业业务相关的政策、策略、制度的规则库管理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对风险进行管控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由控制主体、控制客体和控制媒体组成的具有自身目标和功能的管理系统,具有实时动态监控和跟踪监控的网络化监控机制的监督检查管理系统,由输入、输出和内部结构三部分组成的体现决策者所需目标的决策系统以及为企业所有级别的决策制定过程提供所有类型数据支持的战略集合的数据仓库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预算系统能够在预算期间对经济业务采取一定的控制方法,对指定的预算责任单位的预算项目进行控制并提供相应的预算控制报告。国库支付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直接支付、授权支付管理的完整流程,包括财政、单位零余额账户管理,支付申请管理,直接支付凭证、授权支付凭证的编制审核等。会计信息系统能够将会计数据转化为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能提供进行会计管理、分析、决策使用的辅助信息。办公系统能够实现各种文档电子化,通过电子文件柜的形式实现文档的保管,按权限进行使用和分享。将这些组成元素进行集成,能够为内部控制系统提供十分丰富的技术环境。内部控制系统是将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业务与经济活动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