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十七章相似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教学目标〕1. 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2.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3.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 难点: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 的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说明新课引入:1. 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的定义↓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2. 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SSS)↓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从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两个以旧引新,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体会事物间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的关系。提出问题:如图 27·2-1,在 ?ABC 中,点 D 是边 AB 的中点, DE∥BC,DE 交 AC 于点 E ,?ADE 与? ABC 有什么关系?FEDABC分析:观察 27·2-1 易知 AD= 12AB ,AE= 12AC ,∠ A=∠A,∠ADE= ∠ABC ,∠AED= ∠ACB ,只需引导学生证得DE= 12BC 即可,学生不难想到过E 作 EF∥ AB 。↓?ADE ∽?ABC ,相似比为12。通过观察特殊平行条件(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平行于另一边)下两三角形的相似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一般平行条件(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下两三角形的相似关系,进一步体会事物间特殊到一般的关系。2 延伸问题:改变点 D 在 AB 上的位置,先让学生猜想 ?ADE 与? ABC 仍相似,然后再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探究方法:探究 1 在一张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 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小组交流)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分析:作 A 1D=AB ,过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