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下午好!我的发言题目是《感受师德的感召,领受师德的滋养——以“果筐学堂”为例》我叫杨超,是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2009级学生,本学期已进入教学实习阶段,明年我就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正式踏上三尺讲台。我想让大家首先简要地了解一下“果筐学堂”。(一边放PPT一边讲)(2010年春,我系伯先老师在老家雅安市名山县的万古乡乡下,看到家乡农村孩子的的暑期生活单调,也没有机会参加各种课外兴趣的活动和培训,就酝酿暑期在乡下办学。2010年暑假,伯先老师和女儿在乡下召集几个孩子,在一个叫“彩虹园”的猕猴桃园的牛棚的办公间开始少儿英语和绘画课,牛棚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像样的座椅和书桌。开学当晚,在清扫和布置教室时,伯先老师灵机一动,用果园的果筐和一些废旧家具的门板,搭起了两排课桌,“果筐学堂”的名称由此诞生。“果筐学堂”不收费,孩子们来去自由,没有严格的纪律限制,伯先老师在这个假期自己花费了上千元,购置必要的学习工具,孩子们全部免费参加学习。“果筐学堂”在去年暑期坚持了整整30天,前后吸引了近20位志愿者无偿参与教学、管理与服务,为附近4个村的孩子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国庆、五一等大假,伯老师都会组织志愿者们到乡村与孩子们交流,安排有意义的活动。受伯老师的感召,我系师生不断主动要求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参与服务。今年暑假,“果筐学堂”增加了教学点,扩大了招生范围,并且,由我系我校师生组成的志愿者,已经成为“果筐学堂”志愿者团队的主体。)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在教育学院2年多来的学习,毫无疑问将是我人生旅程中有特别价值的一段宝贵时光。其中最值得我终生受用的,恰是师德力量对我的强烈感召、以及由此对师德养成的深切感受。关于师德,师范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谁都能讲出一通滴水不漏的大道理来。具备起码的师德,对任何一个师范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我想说的是,师德是没有上限的,那些超越起码标准的师德的光辉,总是给予我们不同凡响的吸引与感动,从而成为更加鲜活的营养,浇灌我们的灵魂,滋养着作为学生的我们的德行的长进。我感觉到,这些超越起码标准的师德的来源,正是如我们的校训所标示的那样,是“爱”!是“真”!是“笃”!是“为”!第一是“爱”。教师对人、对教育、对学生的无私而宽广的“爱”,是师德养成的最根本的动因。象太阳那样无私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依靠的只有“爱”。“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奉献讲的少、利益讲的多,甚至唯利是图,唯钱是举的现实,最能检验出我们作为教师的“爱”能有多深,能有多广。我是最早成为伯老师“果筐学堂”的志愿者的本系学生之一。伯老师是我上大学第一学期的《基础写作》课老师。平时我是个不善于与老师打交道的学生。第一学年与伯老师也没有什么接触。但是第二学年开学后,我从网络上得知了伯老师暑假在乡村免费办学的事情,心里很感动,我想,居然还有这样爱农村娃娃的大学老师,一个假期的一大半都无偿的交给了农村娃娃。我主动与老师联系,想有机会加入到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中来。伯老师热情地给我介绍了暑期办学的情况,还把完整的《果筐学堂日记》电子版发给我学习,表示下次“果筐学堂”活动欢迎我参加。那学期,伯老师担任了马来西亚留学生班的太极拳课和学校的公选课《太极与三经》的老师,我就跟伯老师学起了太极,并在他的指导下,发起成立了太极国学研究会。2010年国庆节,我随伯老师、丁主任,还有马来西亚留学生班的两位同学,成为“果筐学堂”的第二批志愿者,也是我系师生中的第一批志愿者,参加了为期4天的国庆大假活动,还在老师的带领下跟孩子们一起登上山顶诵读国学经典。跟在伯老师身边,我感觉到他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是没有条件的。为了教会马来西亚学生打太极拳,他无偿地多付出了数倍于法定课时量的劳动,为我们太极国学研究会所作的指导、讲座,都是无偿的。在果筐学堂学习的孩子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这样的爱。无论贫穷或富有,无论愚笨或聪明。在乡下有很多留守儿童,长期父爱母爱的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