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四川宜宾市高三一模文综历史一、单选题:共12题1.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A.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B.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C.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D.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人们对儒家思想的不同认识。题干中前者是东汉班固对儒家的认识,因为汉代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有班固对儒学的认识,重教化;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家思想是彻底的否定,才有忽视对儒的认识,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中两种认识源自于时代和个人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中两种对儒的认识不是因为王朝更替,是因为认识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儒家的多元性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胡适的认识不是因为文化转型,而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封建文化全盘否定而造成的,故D项排除。2.从武则天起,唐(周)中央政府经常“就食东都洛阳”,但中央禁军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唐中后期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B.中央政府制约地方门阀势力的需要C.运河流域及其支流物资的支持D.唐代城市政治、经济职能出现分工【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依据材料中“但中央禁军仍旧常年部署在长安及其周围”可得出没有阐释洛阳取代长安的政治中心地位,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门阀势力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杭州、扬州、开封、汴河成为唐中后期关中地区政治中心存废的关键”可知运河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对关中地区的重要性,结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城市职能分工进行叙述,故D项排除。3.《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但汉唐儒家崇奉的是《诗》、《书》等“五经”,《论语》并不在其中,直到北宋中期以后才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汉唐儒学与孔子思想背离B.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僵化C.现实需要借助于儒学原典D.理学已开始成为统治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经典——四书五经。据所学可知汉唐时期的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背离,故A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在宋时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僵化是明清时期,故B项排除;结合题干中《论语》列为“四书”,且抬高至“五经”之前是在北宋中期后,这与当时的统治危机相关,需要借助儒学原典巩固统治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所述与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无必然的逻辑关系,故D项排除。4.宋代以后,乡绅成为古代社会的重要阶层出现,崇祯年间,邓藩锡知福建龙岩县,因得罪“权绅”被朝廷左调至浙江嵊县;江南乡绅甚至与知识分子组成的东林党相抗衡、成功阻挠李三才入内阁,此类事件在明代极为常见。可见明代乡绅A.集中于商品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B.能够左右从地方至中央的决策C.介入党争和搅乱正常的政治秩序D.是传统政治在明代的集中体现【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涉及“福建龙岩县”“浙江嵊县”“江南乡绅”,不能说明集中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也不符合材料主旨的要求,故A项排除;材料中乡绅虽然是重要的社会阶层,但没有左右从地方至中央的决策,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邓藩锡被左调以及“阻挠李三才入内阁”等信息均说明明代乡绅介入党争和搅乱正常的政治秩序,故C项正确;明代乡绅与传统政治无关,故D项排除。5.1843年8月,清政府审定《五口通商章程》,对某些条款表示不同意见,但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如此可以“免致小事酿成大案”。这反映了清政府A.竭力塑造通商大国形象B.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C.力图改变小农经济状态D.试图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的外交。材料中清政府没有能够对领事裁判权的危害有准确认识,故A项排除;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