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类别:教学论文学段:小学学科:品德与社会品德教育须根植于生活中康文清257000东营市东营区辛店街道中学13963365846【摘要】生活德育理念,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念之一。陶行知先生曾说,所谓“生活教育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来教育。”这段话是洞悉和把握生活德育理念的一把钥匙。品德教育必须根植于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里,即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打造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关键词】品德教育、生活、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段话首先给本课程定位,它开设的学段是中高年级。从“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图中可见,它是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之上,并与初中的《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课相衔接。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教育背景和教学素材,通过在生活情境中实施教育,突出体现课程立足于儿童生活,围绕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提升儿童生活经验和生活能力,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创造美好的教学提供了条件。作为教师,我也将着力于引领儿童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努力构建儿童健康、安全的,愉快积极的,负责任有爱心的,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一.课程的综合性为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奠定了基础《品德与社会》作为以承载品德教育功能为主要特征的课程它不是从划一的品德教育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而是从儿童与自1第十九届山东省教育教学“百佳”论文评选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围绕学生个人生活中的“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大板块,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道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目标上,构建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并向学生提出了具体的生活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爱生活、会生活的情感与能力,并能从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智慧感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基于儿童个人生活基础之上的品德教学,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使儿童通过学习,不仅具有作为一个公民应该要有的基本思想品德素养,而且还使他们掌握自己生活所必需的一些基本知识与劳动技能,为他们从一个“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现代人”奠定了基础。因为,我们都知道,对于那些七、八岁的儿童所进行的品德教学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品德教育应该渗透在儿童日常的,看似十分平淡的生活之中,生活中处处蕴藏着品德教学的因素,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儿童学会生活。为此我们教师在实施课程的综合性特点时,要尽力把握课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因为,学生每天过的和以后将要过的实际生活也是综合的,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借助课程,真正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注重课程与儿童发展的联系,因为儿童的发展是整体性的,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再说知识本身就是在不断分化综合,维其如此,我们教师要全力培养儿童适应综合性的学习观,要教会儿童参与他们现在的生活,活用知识,在参与中学习。二.课程的活动型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组织与实施方式,为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提供了保障《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这一课程度性质的界定告诉我们,本课程除内容上实现综合性,还强调以活动(经验)模式开发。课程要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