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解读呼和浩特市政府出台了《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计划》)。该文件是指导当前及“十二五”期间呼市全民健身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进一步构建呼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方便公众了解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有关政策措施,现对相关问题予以解读。一、关于《实施计划》出台背景2011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对未来5年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出目标任务,制定了相关措施,并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3月1日,国务院专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贯彻落实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对全民健身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全市各样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强化政府统筹全民健身的职责,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市体育局经过认真调研和科学论证,起草了《实施计划》,并经过程广泛征求意见后,2011年11月29日市政府审核颁发。二、关于《实施计划》提出的目标《实施计划》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呼市全民健身工作的总体目标,即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得到均衡发展,综合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公共体育设施明显增多,各类体育设施利用率大幅提高,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各类健身人群数量和比例发展协调,健身方法更加科学,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抽样测试结果在华北地区位列中上水平,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在总体目标之外,《实施计划》还提出7项具体目标。(一)终身体育意识深入人心。健身宣传更为广泛,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健身知识、健身技能显著提高,体育素养普遍提升,健身成为多数人的基本生活方式。(二)健身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国家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清水河县争取国家援建的“雪炭工程”;各旗县区100%建有全民健身中心;乡镇、街道办事处90%建有健身活动站;60%的社区、行政村建有经济实用、功能较全的健身活动点,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服务网络体系。利用环城生态水系、公园、广场、绿地,配套建设健身设施,进一步提高现有各类体育场地设施使用率,打造15分钟“健身圈”。(三)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建立健全市、县(旗、区)两级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推进干部职工、学生、妇女等各类健身人群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基层健身组织的发展。街道、乡镇100%建有群众体育组织。(四)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统筹全市各类人群的体育健身工作,推进体育融入更多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当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显著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每天有15分钟的工间健身活动。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的经常锻炼人数比例显著增加,达到40%以上。(五)群众身体素质普遍提高。全市中年、青少年的健身锻炼强度有所提高,达到国民体质测定合格标准的城乡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在校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速度、耐力、力量、柔韧、协调等基本身体素质普遍提升。(六)健身服务队伍得到发展。加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培训、表彰激励、经费投入等管理机制,培养“名牌”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队伍不断扩大,工作条件日益改善。到2015年末,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数达到4500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600人以上,全市每万人拥有1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七)健身休闲市场日趋规范。依法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加大对高危体育经营项目的常态化监管力度,体育健身休闲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推广安全、实用、易进家庭的健身设备器材,引导健身服务业树立品牌意识,促进健身服务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三、关于《实施计划》明确的11项工作重点(一)宣传和普及健身知识。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类媒体,开办专栏、播发体育公益广告、宣传片;搭建呼和浩特市全民健身短信传播平台,定期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健身骨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