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探索长沙市周南中学张宁摘要:本文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出现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分析了在此思潮冲击下形成的“非班级型非正式群体”中“中间型”和“反班级型”的成因、危害与分布及如何教育和转化该群体的问题。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学校教育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工业文明发展到20世纪中叶,人在强大的竞争场中始终疲于为站稳脚根而艰辛劳作,在秩序与制度下,抑制个人的主观情感,消磨自己的个性,导致人性的钝化,压力与焦虑迫使人们产生强烈的人性觉醒意识,人类有一种强烈的摆脱物欲控制的渴望,面对这种现实的思考,在西方哲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即后现代主义。至20世纪末,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信息交互传递,这种思潮逐渐渗透到中国大陆,直接影响到中国青少年。现行的中国,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资产重组、竞争、下岗、家庭变故、贫富差异、学习不堪负重、高考高压、厌学逃学、追求享受等让青少年产生种种焦虑感和恐惧感。现实与心理需求的矛盾使他们的性格产生分离和裂变。他们渴望找回自我,张扬个性;他们反对传统,破坏秩序,寻找感觉,寻求解脱,甚至产生虚无主义和否定主义。他们作为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者,被人们冠之以“新新人类”、“无厘头”。一、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评价后现代主义的核心主张就是反理性主义。后现代作为一种西方思潮,带有许多消极因素,如否定主义、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建设是极为有害的,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挑衅。我们不仅要看到后现代思潮对我们的冲击,还要看到后现代主义给我们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二、后现代主义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最直接的是青少年,从年龄的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从初中到大学的青少年中的学习落后者、性格偏激者、心理残疾者等弱视群体。其具体表象,从观念上看,主要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破坏规矩、反理性、反教育、公德差。从心理上看,主要表现为追求舒适,寻找感觉,内心焦虑,好发泄。从行为上看,追赶时髦,玩世不恭,好表现,强调自由,不愿拘束,甚至触犯刑律。更具体的则表现为“无厘头”式的特征: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承诺,没有年龄感,不为健康牺牲嗜好,对喜欢的东西不计较价钱,特别喜欢“追新”,无法停止幻想,思维具有跳跃性,时不时人间蒸发,老找不着东西,夏天找麻辣烫,冬天寻冰淇凌,还嫌不过瘾,懒得存钱,认为晚上比白天好,喜养宠物,喜欢自由自在,天马行空,勇于藐视权威,看淡功利,不愿思考。追求享受、讲派头、打扮怪异、言谈失礼、故作幽默、盲目模仿、追星、沉湎于卡通、游戏和网上聊天、互叫绰号、纹身等。三、“非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概念的界定班级中往往存在着非正式群体。所谓非正式群体,也称自然群体,是相对于班委会、团小组等一类正式群体而言的,是无正式规定下学生自发自然而形成的群体。这种群体的成员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完全是以个人间的好感、喜爱的基矗群体的成员也有比较固定的相互关系结构及协调性较强的行为规范,会自然产生“领头人”。据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班级中都存着一定量的非正式群体,最典型最明显的莫过于三五个学生组成的伙伴群体。如果从形成原因及活动方式来看,可以将非正式群体分为(1)利益型;(2)兴趣型;(3)信仰型;(4)相似型等。如果从其与班级的关系来看,非正式群体又可以分为(1)亲班级型(或称积极型);(2)中间型(又称逍遥型);(3)反班级型(又称破坏型或对抗型)三种。第一种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的建设目标是赞同的,积极支持,配合班级工作,如许多班级中自然产生的学习兴趣小组即属此种。第二种非正式群体对整个班级情况不甚热衷,有超然方外的的迹象,当班级活动于他们有利时,能主动投入,反之则不闻不问,但一般也不会与班级利益发生尖锐冲突。第三种非正式群体与班级处于尖锐的对立状态,它们的破坏性很强,转化此类非正式群体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棘手的工作。四、反班级型非正式型群体的成因求木固本,欲流浚源。分析研究反班级型非正式群体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转化时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