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发布时间:2010-10-19来源: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结合合肥实际,特制定我市实施方案。一、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合肥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总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集聚创新人才为重点,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育创新型产业为目标,以优化创新环境为保障,大力实施“六大创新工程”,深入开展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着力破除制约自主创新和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探索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二)主要目标到2012年,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培育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基本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政资介紧密结合、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的现代产业基地。到2017年,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成为驱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后5年要达到以下目标:——创新型产业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五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3~5个、千亿级支柱产业3个。——创新投入大幅增长。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实际支出的增幅,全社会研发(R&D)经费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增幅。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12亿元,年均增长3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研发人员数、专利授权数、中国名牌产品数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0家,科技活动人员达到6万人,年专利授权数达到2200件,其中年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420件,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数分别达到20个和16个。——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全社会形成崇尚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基本建立起支撑创新的人才体系、融资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二、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一)创新型产业升级工程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软件、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领域,重点培育一批极具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集群;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显著增强装备制造、汽车、家用电器等支柱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使合肥在某些关键技术、核心领域、战略产业上具有领先优势。1.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1)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攻方向:以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件(TFT-LCD)为龙头的相关产业。培育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比较完整的高端平板显示产业链;用5~10年的时间,把合肥建成国内重要的TFT-LCD研发和生产基地。到201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生产规模达到500亿元。依托载体:以新站区、高新区、经开区为项目载体,以合肥京东方、芯硕半导体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主要措施:围绕TFT-LCD及相关产业,实施产业链招商,引进三星电子、夏普、美国康宁等一批配套企业,引进更多集成电路产业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第六代TFT-LCD项目建设,支持企业研发和储备更高级别的TFT-LED核心技术,适时启动第八代TFT-LCD建设项目。支持企业开发亚微米级直写式光刻机、高性能DSP芯片等重点产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技术。(2)新材料产业集群主攻方向:以塑料为基础的新型材料产业。培育目标:到2012年,全市新材料产业生产规模达到5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新型塑料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依托载体:以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为项目载体,以杰事杰、合肥乐凯、国风集团、开尔纳米、鎟尼科技等骨干企业为实施主体,以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主要措施:支持企业进一步扩大在高强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