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模 2 真+技巧点拨)2015 届高三语文总复习 重难点突破必备参考资料 文言文 11.2013·重庆卷(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7分)[① 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3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惟江上之丈人乎?(4 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3 分)岁 饥 丐 者 接 踵 县 无 室 庐 以 居 之 往 往 穷 冬 严 寒 蒙 犯 霜 雪 冻 饿 而 死 者 相 藉 于 道 矣 州 县 倘 能 给 数 椽 以 安 之 岂 不 愈 于 创 亭 榭 广 园 囿 以 为 无 益 之 观 美 乎(宋)陈襄《州县提纲》卷二11.(1)[答案] ① 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好的,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② 名字不可能让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见,难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吗?[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第①句,关键词“以”“有道者”“所以”“ 异”;第②句,关键词“闻”“惟”“丈人”,另外还有反问语气要译出。(2)[答案] 岁饥/丐者接踵/县无室庐以居之/往往穷冬严寒蒙犯霜雪/冻饿而死者相藉于道矣/州县倘能给数椽以安之/岂不愈于创亭榭广园囿以为无益之观美乎[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把握句意,在此基础上,抓住重要的虚词,如“矣”“岂”来辅助判定。【断句译文】当年闹饥荒,乞讨者一个接一个,县府没有房子让他们居住,往往严寒的冬天遭受霜雪,在道路上受冻受饿而死去的人互相践踏,县府如果能给予数个椽子盖起房子让他们居住,难道比不上创造亭榭苑囿没有益处的景观美吗?【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