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史》读后感甲午的读后感篇一:甲午战争史读后感前不久中国开始打捞甲午战争时我国的战舰,船上还存留着当时水军的残骸,看着水下的情景我还想再感受一次甲午战争的历史。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当时在清政府的通知下虽然兴起了洋务运动,拥有了和当时的列强抗衡的能力,但是却不思进取,靠着国外媒体的吹胖而沾沾自喜,仍然沉浸在亚洲最强世界第六的荣耀当中,殊不知,卧榻之处已有饿狼,弹丸日本举全国之力,建造战舰,天皇带头捐款。战备力量迅速发展,已然超过中国,而中国政府此时在干什么呢。在抽调军费修建颐和园,为慈禧过六十大寿,完全没意识到日本此时的狼子野心。而北洋水军的领导者李鸿章此时亦是完全个人乐观主义,认为日本不是外患,不足为虑。殊不知他的这一错误认知直接影响了中国之后的发展历史。甲午战争的导火索终于被点燃了,朝鲜东学党起义,这次起义是朝鲜底端人民对封建帝制的反抗,在朝鲜政府的几番恳求下,中国派兵增援,与此同时,日本也派兵了,这一次起义被国际化,起义被压制,圆满结束,然而撤兵问题没有得到完善解决,中国坚持认为朝鲜是其附属国,而日本坚决不认同,不撤兵,中日战争在朝鲜爆发。日军装备精良,清军节节溃退,在朝鲜战场上士气低落,反观日本,气焰高涨,侵略的心态支持着他们,日军打到了鸭绿江畔,再往前挺进,就是我们的本土了,尽管清军有效布防,但依然抵不住日军的炮火,不是我们的士兵不够勇敢,而是装备上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在声势上就不如对方,清军根本无心恋战。随后日军占领旅顺开始了疯狂的屠杀,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没有任何办法,日军随后乘胜追击,占领了大半个辽东半岛。我们所看的《甲午海战》其实只不过是甲午战争史上唯一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部分。北洋海军刚刚操练完看见远处有一缕黑烟,当即认为是日本军舰,很快组织进攻,定远舰的第1页共4页第一发炮弹拉开了黄海战役的序幕。十二比十二的阵容,看似实力相当,实则不然,日军军舰排水量比北洋的大,而且装有速射炮,五分钟十发,而我们的战舰是五分钟一发,在敌人的猛烈火力压制下,我军依然奋勇还击。更为可笑的是敌军的军舰在重伤之后还可以远遁,而我们只能拼命去拉一个垫背的。邓世昌带着手下将士勇敢追击敌舰,准备同归于尽,可是失败了,在致远舰快要沉没时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以前听到这句话我感受到的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情气概,显示他的是勇敢和爱国。但是现在除了对他本人的肯定之外,我还会再想想他的爱国到底值不值得。军费缩减,军备不能及时更新导致了甲午海战的失败。我为邓世昌叹息,为所有浴血疆场的士兵叹息,为清政府的腐败叹息。当时的清政府总是爱幻想,乐观的态度倒是让我惊讶不少。集全国之钢铁的威海卫炮台,清政府幻想着靠他阻挡日本侵略者的步伐,然而有识之士已经指出了弊端,清政府还在乐观的认为日军看不出来,不敢来犯。可惜他们的希望破灭了。停战议和,清政府依旧带着乐观的心态去交涉,李鸿章是议和代表,身为清政府的首辅大臣,在日本却得不到任何尊重,只能三番四次的苦苦哀求,然而弱国无外交,任你百般说辞也不可能让日本放弃已经攥在手里的肥肉。最终还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他把目光放在了澎湖列岛和台湾,对于日本的这一行为,清政府已然无能为力,然而台湾军民还没有放弃,明知是死依然奋勇杀贼,赤子之心映照海峡。烈士的铮铮铁骨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着强烈的对比狠狠地轰击着我的心灵。《马关条约》的签订完全打开了我国被列强瓜分的局面,加速了我国半殖民地的进程。中国强势了几千年,却在近代毁于一旦,清政府的腐朽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国将不国,何以图存。豆剖瓜分的危险给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劳苦的农民率先起义,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拿着自制的长枪土炮,打的洋人溃不成军,然而却遭到了清政府无情的压迫。义第2页共4页和团这些杂牌军就可以一次次的战胜外国军队,而清军只能抱头鼠窜,由此可见,装备的优劣已经不能成为清政府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