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与无用”的三重思考“有用与无用”的三重思考江西刘京平【话题引入】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学术界涌现出一大批大师级人物。他们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这些大师是怎样炼成的呢。胡适的好友、北京大学第一位女教授陈衡哲曾对女儿任以都说:“我们那一代人出去留学,都有一个理想,就是学成归国,要为国家、人民尽点儿心力、做点儿事。你们这一代却对公众的事没有什么理想,只愿念个学位,找份好差事,这算什么。”直到晚年,任以都还对母亲的这番话记忆犹新。她说:“她们那一代,开辟了很多新路径、新园地,为日后中国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满怀崇高的理想与抱负,一心为国家人民贡献心力。”但在成功学甚嚣尘上的当今,在拜金主义汹涌的眼下,许多人谈论人和事,总喜欢习惯性地追问一句:“这有什么用。值多少钱。”读课外书是为了写作文,学艺术是为了赚大钱,考研读博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就连学生搞小发明、进行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实践,大人都要追问:“升学能加分吗。”人际交往,动辄以有没有用来考量;请客送礼,更指望一时三刻就有回报。【思考点发掘】一、有用才有位置,有用才有价值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能够保家卫国即为有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能够检举揭发即为有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期,能够抓到“老鼠”,即为有用。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要在社会上谋取一定的地位或职位,就必须让自己有用;想要让人生过得有价值,就必须让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发展有用。素材拉练屠龙之技《庄子·列御寇》:“朱汗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深度解读:第1页共9页再绝妙的本领,如果不能化为现实的用处,也只能是摆设和噱头;倘若为此花费过多的精力、物力和财力,就容易落下笑柄。换句话说,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际的作用。声音魔术师游江艳一个塑料袋用手一搓,就发出煎鱼的声音;两只小碗来回一敲,听来就像千军万马在奔腾;几块绸布轻轻一抖,就发出熊熊大火燃烧的声音,这就是魏俊华手里的拟音世界。魏俊华每次出门,总能带回好多别人瞧不上眼的破烂玩意儿,破石头、烂棍子,一到她手上就成了宝贝。正是这些宝贝让她完成了700多部电影、几千部电视剧的声音创作,电影如《霸王别姬》《云水谣》《天下无贼》《青红》,电视剧如《三国演义》《乔家大院》《潜伏》。拟音不是一件容易事,用魏俊华的话来说,“做拟音的都是心灵手巧的人”。曾有一个导演大雨天跑来敲魏俊华家的门。“魏老师,您可得过来救救场啊。”原来该导演在其电影《五彩石的路》中,要表现包饺子的场景,有人一边剥葱,一边眼泪哗哗地流。“导演,不成了,眼睛都看不见屏幕啦。”魏俊华看着乐坏了,赶忙找来一截尼龙绳,两手来回搓动,剥葱的声音立刻出来了。56岁的魏俊华至今还记得为《三国演义》拟音时的种种场景。草船借箭那一场,她用棍子在废磁带条上敲打,模拟箭射进草里的声音。遇到少数民族攻寨剧情时,她反复构思,拿着道具不断尝试,生怕某个声音不合民族习惯。每个拟音师都有自己的绝技,而魏俊华的绝技不计其数。影片《中国窑》,讲述的是一个窑烧出巨大的香炉,拉到山顶的寺庙供奉的故事。魏俊华做好拟音,请导演验收,看到一半,导演突然说:“停,停,停,我要看看魏老师是怎么做出来的,怎么比真声音还像。”导演冲进录音棚,只见魏俊华眼睛盯着屏幕,两手放在洗脸盆里,一手移动脸盆,一手摩擦脸盆,不时变化频率,巨大的香炉搬运声就这么活灵活现地出来了,导演看得目瞪口呆。“电影里的大水战,到咱这儿一盆水就搞定,偌大的弹棉第2页共9页花场景也只是一张弓的技巧。”魏俊华对自己的手艺特别自信。看过张艺谋导演的《古今大战秦俑情》的人都对电影里有人一脚踹在石台上,大石门“嘣”一声打开的情形印象特别深刻。实际上,魏俊华只用一块砖头就将这声音模拟出来了。一位上年纪的导演曾到录音棚探班,看见椅子就拉来坐下,没想椅子一歪,扑通一声摔倒在地上。众人见状也不敢笑,魏俊华赶忙上前扶起老爷子。“椅子怎么回事啊。”老爷子一脸怒气,魏俊华笑呵呵地安慰道:“您别见怪,我们这是拿来模拟声音的。”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