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绰庙中心小学 戴国鑫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材简析:“认识分米、毫米”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材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到毫米和分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知道 1 厘米= 10 毫米 ,1 分米= 10 厘米 , 1 米=10 分米。再通过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比划1 分米、1 毫米大约各有多长,并通过对物体长度的测量,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帮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设计理念: 本节课,我是以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纽带(生活中厘米是最普遍的长度单位),将米、分米和毫米联系起来。借助测量建立 1 分米、1 毫米的长度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引导学生主动参加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尺上的刻度,动手量一量,用手势比一比,了解生活中的实例等多种活动,感知、体验、建立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进行估测、实际测量比较、验证的过程中强化表象,从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学中,力求遵循知识的进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努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放手让学生观察、沟通、操作、思考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沟通、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学生参加知识形成和进展的过程,经历对分米、毫米的初步认识、感知体会、建构内化。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估量、沟通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 毫米,初步学会用分米、毫米作单位测量和描述物体的长度。2.使学生联系对长度单位的已有认识和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建立 1 分米、1 毫米实际长度的表象。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推断和思考,进一步进展空间观念。3.使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与同学合作沟通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教学重点:建立分米、毫米的表象。教学难点: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会准确运用。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课件、米尺、练习纸、1 分米长的日常用品2.学生准备:学生尺、自备本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复习米和厘米。谈话: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势比划一下 1 米大约有多长吗你能用手势比划 1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