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教学设计南湖区教研室 查杰慧教学目标:运用层层推进的文本解读法,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在过程中领会小说文本的阅读方法。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1、揭示课题2、呈现李森祥创作谈:“《台阶》是我的第三篇文学作品。那是 1988 年我在嘉兴的一个老房子里写的短篇小说,说的是一个儿子眼中的父亲。”请学生结合课文的阅读感受说说自己的理解。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明确学习目标:读懂小说,读懂父亲二、梳理这篇小说以台阶为题目,那么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开展小组讨论,尝试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台阶》主要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修建一座高台阶的房子,耗费了大半辈子心血,却发现失去了往日的自在,自己老了的故事。(起因)父亲总觉得台阶低。 (文化背景)父亲用了一辈子建造新台阶。父亲终于建成了九级高台阶。父亲没有喜悦,却感到不自在。 (心理积淀)(结局)父亲老了。 (发展规律)(人物)父亲————(一代人)————台阶(象征意义)三、解析1、根据学生理解,立足文本分析“台阶”与“父亲”的关系。——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怎样营造我们家的新台阶?——新台阶砌好后,父亲又有哪些表现?2、揣摩人物言行,探究其性格、命运,提炼小说主题,拓展对于乡土中国的理解。——你觉得小说里的父亲和你的父亲有什么不一样?你欣赏他的哪些方面?你不欣赏他的哪些方面?——迁移罗中立油画《父亲》。油画与小说有什么共同特征?四、小结1、李森祥:最重要的是去学会理解、沟通2、读了这篇小说后,如果你有一天遇见作家李森祥,你想问他什么问题?点评 昨天下午听了一堂九年级的语文公开课,课题是《台阶》。课文写的是身为农民的父亲苦于自家门前的三级青石板台阶不够高,用了半生的努力终于实现了造一座有着高高的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愿望,但在愿望实现后茫然和衰老也不期而至。 教学参考书强调对人物的情感体验,在我看来,这需要在较多的理解社会背景和人物关系的前提下展开。 课文初看似乎是一篇散文,细看附注才发现这应该是一篇小说。 如果是散文,所要侧重表达的是直接的个人情感,如果是小说,所要侧重表达的则是特定的环境下人物之间关系的互动变化。 小说中的人物可能可爱,也可能可笑,可能可敬,也可能可鄙,然而人物的思想行为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都有其合理性。因此,阅读小说时,对人物本身的主观评价不是首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