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政策突破与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有 9 年发了在当年排序为第 1 号的以“三农”为主题的文件(其中后 6 个文件由中共中央与国务院联合发文,以下均简称“中央 1 号文件”)。这是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并经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后,最后由中共中央做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在政策上实现了转折性突破,在理论上实现了重大创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三农”的重农思想,对“三农”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一、20 世纪 80 年代 5 个中央 1 号文件在政策上的突破 自 1978 年底起,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1978 年 12 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 年 9 月,以下根据当时习惯简称为“75 号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报告〉的通知》(1981 年 3 月)等重大政策,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人民公社和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依旧,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1982—1986 年连续发出 5 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 1 号文件——《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982 年)、《中共中央关于印发〈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1983 年)、《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98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1986 年),确立了以放活为内核的新的“三农”政策框架。 (一)政策内容[1][2] 1.1982 年中央 1 号文件。 根据 1980 年 5 月 31 日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同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 75 号文件,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放宽到可以在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实行,规定:“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就这种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在实践中,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在各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