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扶贫接力计划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是共青团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长期实施的一项重点工作,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措施。这项计划采取公开招募和定期轮换的方式,动员和组织青年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贫困地区开展为期半年至 2 年的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医疗卫生、乡镇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服务期满后,由下一批志愿者接替其工作,从而形成接力机制。扶贫接力计划从 1996 年 9 月开始试点。1998 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截止到 1999年 9 月,全国共有 29 个省(区、市)和 4 个副省级城市实施了这项计划,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志愿者 6810 多人,受援县近 160 个。 扶贫接力计划实施几年来,有力地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锻炼了一批青年,带动了全社会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扶贫接力计划在智力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的积极行动,抓住了扶贫的根本和长远,为贫困地区注入了自我发展的活力,为形成青年人力资源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有序流动的机制创造了有力的条件。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 为进一步提高扶贫接力计划志愿服务的水平和层次,促进人力资源向西部有序流动,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于1998 年开始,组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每年从国内部分知名高等院校中通过志愿报名、公开选拔、统一审批的方式,选拔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由教育部另行提供保研指标)和在读研究生组成研究生支教团,前往国家级贫困县从事支教志愿服务 1 年,期满返校后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截止到 2000 年底,团中央、教育部已先后分三批,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 38 所重点高校中,招募了 394 名志愿者(含在读研究生 4 名),已经或即将赴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西藏、四川、贵州、山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地开展扶贫支教活动。 材料二:青年文明号活动青年文明号活动是共青团组织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而实施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在于引导广大职业青年弘扬良好的职业道德,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做贡献。1994 年4 月,江泽民总书记为“青年文明号”亲笔题词,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广大青年。七年来,这项活动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通过拓展领域、丰富内容、加强管理、完善机制等切实措施,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产生了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