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力的分解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义.2.知道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的定则.3.理解力的分解的方法.(二)能力训练点1.强化“等效替代”的方法.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三)德育透点联系实际,培养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四)美育渗透点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的和谐美.学法引导1.教师可以利用复习提问由力的合成反过来引入力的分解.2.利用演示法来分析分解的原则3.由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经过讨论和验证掌握分解规律.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在具体情况中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2.难点力的分解方法3.疑点力分解时如何确定两分力的方向.4.解决办法设计实验,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力.教具学具橡皮筋、薄塑料板、台秤、录像带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利用复习提问引入课题,通过举例、演示提出分解的特点及规律.用心 爱心 专心2.学生利用实验来演证,通过板演来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知道分力的概念及力的解含义.2.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二)整体感知对于力的分解,学生难于把握的是把力沿什么方向分解的问题.因此教学中先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力的实际效果,根据实际效果确定两分力的方向,然后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分解.在分解力的同时,训练学生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处理问题,明确力分解的基本思路,解决本堂课的重、难点问题.(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力的分解[演示 1]在一台秤托盘上放一长度合适的长木板,木板上放一重物,静止时指针指示一定的值,用一斜向上的拉力使重物在此木板上运动(运动距离不宜太长),观察台秤读数减小.如图 1-28 所示.图 1-28师生共同分析:力 F 产生两个效果:使重物克服阻力前进时,同时把重物上提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产生.水平力1F 使重物前进,竖直向上的力2F 使重物上提.F 的作用效果可用两个力1F 、2F 代替,1F 、2F 就叫做 F 的分力.[结论]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做原来的那个力的分力.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提问]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分解是否也遵守什么定则?用心 爱心 专心分解是合成的逆运算,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问题]在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