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二十世纪是动荡的世纪,也是创造奇迹的世纪。在过去短短几十年中,人类掌握了电子技术,分裂了原子,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枪声战火中,人类智力解放的崭新工具——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项伟大的发明不是个别科学家奋斗的结果,而是在几千年文明积累的基础上,科学家、工程师、科学组织管理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晶。 第一个采用电器元件来制造计算机的是德国工程师朱斯(K.zuse)。早在 1934 年,朱斯就致力于计算机的研制。当时,他年仅 24 岁,正在学习土木工程。他的工作最初没有多少支持者,只好依靠个人的财力来开展研究。在困难的条件下,朱斯甚至利用自己家用的器件来作计算机部件。尽管如此,他设计的第一台计算机 z—1 号于 1938 年完成。这是一台纯机械结构的机器,运算速度慢,可靠性也差。朱斯决心采用电磁继电器来改进 z-1,但不久由于应征入伍而中断。1939 年,他的朋友和合作者许莱尔(schreyer)提出一份备忘录宣传朱斯工作的意义。这份备忘录使朱斯的军役得以豁免,并使他制造计算机的计划第一次获得了政府的资助。1941年,他的 z—3 计算机开始运转,这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z—3 不仅全部采用继电器,同时采用了浮点记数法、二进制运算、带数字存储地址的指令形式等。这些设计思想虽然在朱斯之前已经提出,但朱斯第一次使他们具体实现,这正是他的功绩所在。 德国战败后,朱斯流亡到瑞土一个荒僻的乡村。他的兴趣转移到软件方面。他首先提出了“程序演算”理论,也即今天所说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这一理论对软件的发展影响很大。 但是,朱斯制造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很少为德国以外的人所知。z—3 计算机在 1944 年的轰炸中被炸毁了。他在战时制造的计算机仅有一台(z—4)残存下来,战后人们看到这台机器时,它被安放在巴伐里亚省农村一座农舍的地窖里,成为这位曾经是计算技术领域里的无名英雄所作贡献的见证。 在很长时间里,人们认为霍华德•艾肯(Howard Aiken)制造的 MARK-I 是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程序控制计算机。提到 MARK-I,就不能不提到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即 IBM 公司)。今天 ,IBM 公司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制造电子计算机公司。这和当时 IBM 公司的总经理老沃森(Thomas J.Watson)的远见是分不开的。当艾肯于 1937 年提出他的计算机设计时,还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但 IBM 公司支持了这个年轻人,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