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喻连连 魅力无穷 ——谈《劝学》的比喻论证作为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劝学》一文最为显著的特色,就是全文采用了大量的比喻,层出不穷,辞采斐然,使所讲述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 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一、常物入喻,浅显贴切,形象生动。本文设喻,几乎都是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浅显贴切,形象生动。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水寒冷而成冰,车轮的制造以及刀剑的磨砺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述,浅显易懂,说理明白,谁还愿意停止学习呢?结论自然是“学不可以已”。这样化深奥为浅近, 由感性到理性,当然令人心悦诚服。 二、连续设喻,一泻千里,启迪思考。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比喻和排比的结合,形成连续设喻(修辞上叫博喻),使表达的内容如江河奔流,一泻千里,促人思考;在形式上,又显得优美和谐,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如第 2 段作者连用了五个比喻,先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而君子之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 质有特异之处,只是因为他们善于学习而已。博喻的运用,使得论述汪洋恣肆,气势磅礴。三、对比设喻,态度鲜明,说理透辟。本文在运用比喻时,还注意了和对比的结合。如第三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两相对比,振聋发聩。作者又通过“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并非学习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成功的关键。就如同“雕刻一下就停止,即使是腐朽的木料也不能折断;坚持雕刻不间断,即使是金属与石块也能雕刻成功”。最后作者借助蚯蚓和螃蟹的对照,阐明专心致志的重要意义。“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健的筋骨,但能向上去吃地面上的尘土,向下去喝地底下的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虽然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除了蛇和黄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的原因,是它用心浮躁”。反差如此强烈,对比如此鲜明,论述怎能不透辟有力?四、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