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作文语言的严谨 严谨,意为严格细致。就议论文而言,在于思理细密,见于文笔周严。特别要讲求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呼应、总分关联、正反对照、承接转合。苏洵《六国论》开头一段可称经典: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话共五句。第①句正反对照,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②句提出第一个分论点,魏、韩、楚三国的“破灭之道”;第③、④句自设宾主,提出第二个分论点,赵、齐、燕三国“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⑤句总括“故曰‘弊在赂秦’也!”。五句话不但阐明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还表明了文章的论述重点是第二个分论点。1980 年,北京市高考阅卷,评出了北京高考史上第一篇满分作文。当年的作文题目是“读‘达·芬奇画蛋’有感”。这篇满分作文的首段与苏洵《六国论》的首段异曲同工,体现出严谨的风范。人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实是不假。依我看,这原因有二: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离开了这两条,既称不上“名师”,也出不了“高徒”。名画家弗罗基奥手下出了一代宗师达芬奇,便是很好一例。这一段话共四句。第①句提出中心论点:“名师出高徒”。用“人说……”表明这一观点早有历史渊源,而我完全同意:“这话实是不假”。第②句提出两个分论点:“其一是师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学不怠”。用“依我看,这原因有二”既表达出自己对前人观点的延伸,又表达出分论点与中心论点之间的因果关系。第③句从反面重申两个分论点以及它们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第④句“……便是很好一例”扣接到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起承转合,一气呵成,严谨有度。再看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当年要求写两篇各 350 字左右的短文。多数作文都超长很多,这篇作文却短小精悍,还不足 350 字。抉择一个大玻璃罐被踢碎了,一个社会问题随即摆在来去匆匆的过客面前。一瞬间,人们被推到抉择的答卷前。肇事者因事出意外而吃惊,他避开了;身受其害的人或“鼓泥扬波”,或发“国人丑陋”的时新牢骚,而将自身置之域外;当然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调侃一笑的“局外人”。举手之劳而利万人,他们却不屑一为。1这些人的抉择统统错误!因为在他们心灵的天平上,一大于一万;因为在他们行为的答卷上,一大于一万。“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腐朽的利己哲学锁住了他们的良心、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