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梳理全文的结构。2.熟读课文,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诵读感悟法 2.问题探讨法 3.研究性学习法【课文助读】(一)知人论世 1.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 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时代背景: 本文写与 1927 年 7 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但作者还是惟妙惟肖地“言传”了出来。靠什么言传呢?靠写景,传朦胧的淡淡的哀愁与喜悦之情,使我们沉浸在一种苍茫、淡雅、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朦胧美之中。【预习自测】一、初读课文,借助注解,查阅工具书,积累基础知识1、正确识记下列加点的字闰( )儿 煤屑( ) 踱( )步 弥( )望 霎( )时 敛裾( ) 倩( )影 鹢( )首 酣( )眠 袅娜( ) 惦( )记 幽僻( ) 媛( )女 脉脉( ) 蓊蓊( )郁郁 峭楞楞( ) 参( )差( )2、记下列形近字(注音) 闰( )年 惦( )记 敛裾( ) 袅( )娜 媛( )女 湿润( ) 掂( )量 盘踞( ) 枭( )雄 潺湲( ) 姓闫( ) 踮( )脚 倨( )傲 茑( )树 瑗( )玉3、词语释义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