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目标】掌握有关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基本知识,分析传统经济结构不利于历史进步的弊病,加深对现今中国经济条件的理解,展望未来中国的经济前景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通过对古代农业、手工业等情况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专题学法指导】 整体感知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概括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海禁”、“重农抑商”等政策及其影响的分析中,看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是小农为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农户以耕作为主,兼营副业。“自给自足”和“男耕女织”是最普遍的经济现象。农业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古代农业的进步最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铁器牛耕的普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古代国家征收的赋税和力役造成农民沉重的负担,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地主是专制王朝的阶级基础,拥有大量的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民。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造成大量小农破产和阶级矛盾尖锐。历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防预了自然灾害的破坏,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在经济活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汉武帝时将盐铁等最有利的手工经营都收归官办,古代官府还专门设有 “工官”、“匠户”等制度。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有纺织、冶金、制瓷等。原始纺织业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最初的纺织原料是麻和葛,汉时开辟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丝绸传至西方,明朝在一些纺织业发达地区还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商周是青铜铸造的顶峰时期,春秋时期已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而且中国生铁和块炼铁大体同时出现,冶铁技术较早就进入了成熟期。中国原始时代的彩陶已经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东汉制瓷技术已成熟,唐代的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均享有盛名,唐三彩也风行一时,唐宋以后的名窑众多。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也逐渐兴盛起来。商人足迹遍布全国,中国商品还沿着海陆两路远销至海外。明代以后中国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古代政府对集中贸易地“市”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六朝时出现了 “草市”,唐代城市里还出现了夜市,宋代的“市”突破了原来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也逐渐摆脱了官吏的直接监视。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历代都有较大的商业都会出现。中国古代社会以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