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网(ZXXK.COM)-精品系列资料 上学科网,下精品资料!17、六国论(总第 20——21 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作者以史论政,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领会作者反对屈辱求和的、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思想;学习本文紧扣中心论点逐层论述的写作方法;背诵全文;掌握多义词“非”、“或”、“得”、“相”、“势”。[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讲析课文第一、二部分。教学过程 1、解题,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六国论,即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为了突出六国,宾语前置。 关于苏洵:“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洵二十七岁时,应试不中,便焚毁了过去所写的文章,发愤读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赏识。苏洵十分关心政治,他的文章,大多针对时政有感而发。 写作背景:景德元年(公元 1004 年)契丹(后称为辽)大举入侵,宋真宗认为“兵不利、战不善”,不敢抵抗,与契丹订立“澶渊之盟”,答应送给契丹“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 1042 年),在契丹的要挟下,结果修盟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北宋统治者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是颇为相似的,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2、讲读一、二段。 文言实词:破、起、使、与、败(课后题) 力、思、弱、终、远、速、爱(课内讲) (一)1、学生讲讲词句(第一段),教者纠正。 2、提问:这一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它的根据是什么? (见板书) 3、由于事实上六国并非全都赂秦,所以,作者主动设问并加以回答来堵塞漏洞,显示了论证的严密性。 4、齐读第一段,根据板书初背。 (二)1、教者讲解词句,板书多义词“思”的例句。 2、提问:本段可分几个大层次?(见板书) 3、问:这一节论述了什么问题?它同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这一节剖析了韩、魏、楚三国赂秦而亡的情况,从正面论证了赂秦必亡的道理。在这一节里,作者运用史实,对第一段的“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了充分的论述。是从赂者这方面论证了六国的破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一总论点。 4、分层朗读、齐读、背诵。板书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多义词:学科网-精品系列资料 版权所有@学科网 学科网(Z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