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综合规范训练5(用时:45分钟满分:40分)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多年来,遇到雨雪等不良天气或节假日,出租车供应远小于市民出行需求时,“________”仿佛就成了少数不良出租车司机的惯例。(2)农村“文化墙”不仅让院墙变得美了,而且让百姓在观赏的同时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可谓“文化墙上好风景,________促文明”。(3)新一届领导层的产生,是人民的选择,表达了人民的心声;________,大展宏图,则是人民的热切期待。A.浑水摸鱼耳濡目染不负众望B.趁火打劫潜移默化不孚众望C.浑水摸鱼潜移默化不孚众望D.趁火打劫耳濡目染不负众望答案D解析(1)趁火打劫:泛指趁紧张危急的时候侵犯别人的权益。浑水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利益。根据语境,应是趁紧张危急的时候去捞取好处,应用“趁火打劫”。(2)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3)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会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B.中国正在经历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C.长沙市扶贫办的同志说,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不再把干个体看作是丢脸的事,他们已经坦然地加入到个体户行列中来。D.新生代农民工除了关注工资待遇外,对工作环境和社会保障条件也越发重视,那些环境恶劣、保障缺失的企业,他们将说“不”。答案B解析A项搭配不当,“学习”与“素养”不能搭配。C项“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概念交叉,“看作”和“是”语意重复,应去掉“是”。D项成分残缺,“那些环境……”前面应加上“对”。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关于枫桥,我不但读过张继的诗,还看过好些刺绣和绘画的《枫桥夜泊图》。我想象__________;我想象__________;更想象着__________。假如在月落乌啼的寒夜,霜风如削,江上闪烁着星星的渔火:__________。我仿佛都似曾相识,自己且俨然是客舟中独对孤灯、辗转不寐的旅人。①寒山寺的梵宇,矗立在丛树之间,钟楼高耸天际②那枫桥高耸的弓影,流水潺潺,有一二客船在桥畔停泊③钟声如缕,悠然从水上飘来,会叩醒舟人的客梦,唤起他在人生旅途上的漂泊的悲哀④那云水苍茫、烟波浩渺的秋江,沿江的红树沉醉在夕阳影里A.①④②③B.①③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①④②答案C解析本题是对张继《枫桥夜泊》意境的再现,只要对原诗较为熟悉,注意语句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就能很容易选出答案。首先据最后“自己且俨然是客舟中独对孤灯、辗转不寐的旅人”可判断出第四个空应填第③句;再由“梵宇”在“丛树之间”,而“红树”又在“沿江”的岸上,可判断出第④句应在第①句之前;最后对照原诗,枫桥应是画面的主体,所以第②句应放在最前面。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田家少闲月,__________________。夜来南风起,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观刈麦》)(2)__________,以望复关。不见复关,__________。(《诗经·氓》)(3)悟已往之不谏,____________。实迷途其未远,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答案(1)五月人倍忙小麦覆陇黄(2)乘彼垝垣泣涕涟涟(3)知来者之可追觉今是而昨非三、小说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珠穆朗玛峰上的魔方徐畅列车经过唐古拉山口,海拔飙升到5000米以上,车厢内紧急供氧。多名乘客趴在座位下抓住输氧管吸氧,他们多是四十岁上下的中年人。“现在这些少年,身体都不行了。”靠窗的老太太说。“四十多岁的人还算少年啊?”邻座的男人问。老太太瞥着男人说:“我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们还在撒尿和稀泥呢。”男人有点尴尬,黝黑的脸涨得通红,不再搭理老太太。火车把天走黑了,夜越陷越浓。我们继续有说有笑,但每当望向窗边面无表情的老太太,内心都会阴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