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材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隶属于人教版必修 3 第 4 章第 2 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种群数量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数学知识,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变化。种群的数量变化又是学习群落的结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二、学情分析 从能力的方面说,此时的学生已 经具备相对 较强的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从知识方面说,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与数学建模相关的数学知识储备,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足以理解种群数量变化。所以,这堂课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学问题归结成数学问题,进而应用建模成果去解决身边的环境问题。 根据教 材编写意图,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预定如下教学目标:三、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概述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过程 描述 J 型曲线和 S 型曲线的特点及其条件 2、能力目标 尝试利用数学模型解释当地的环境问题 3、情感目标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针对以上具体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的的教学重难点如下: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为达成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以及突破重难点,对本节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如下分析:五、教法与学法 课前收集一些相关资源,课堂上,利用所收集的课程资源,借助问题驱导、探究 性实验反思、新闻素材分析、“政府治理方案”评价等方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分析、讨论并在课堂交流中不断完善。在达成知 识目标的同时提高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六、教学过程 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共分 5 个环节:1、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熟知的汽车模型,由模型联系上节所学“种群数量特征”,并由种群数量特征推测出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而解释这些数量变化也要应用数学模型构建的方法。由此导入新课。【设计意图】这种导入方法与本课有两个衔接,一个是研究方法上的衔接,另一个是知识上的衔接,复习就知的同时导入新课,学生容易接受。2、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借助教材“问题探讨”大肠杆菌繁殖的资料,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构建数学模型,包括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