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讲 古代中国的经济[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耕作方式(1)原始农业阶段:刀耕火种、石器锄耕。(2)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农耕工具:汉代:耦犁;唐:曲辕犁。3.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4.古代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2)灌溉工程:春秋战国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从汉代起,政府组织大规模的治黄工程;西域地区的坎儿井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思维点拨]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臻成熟。3.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4.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1.演变: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实际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弱点(1)分散性:属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3)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14.地位:是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构建体系][核心梳理]1.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2.主要行业:冶金业(铜、铁、钢)、制瓷业(青、白、彩)和丝织业(苏州、杭州)。3.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晚期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主要形态;明中后期出现雇佣劳动关系。4.突出成就(1)冶炼技术:春秋时期人们发明冶铁和炼钢技术。(2)纺织技术:西周以后,丝织技术突飞猛进,丝绸外销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松江是元明时期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3)陶瓷技术:陶器为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发明。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5.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2)实质:雇佣关系。2(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