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文本解读:歌赞与忏悔的二重奏——《囚绿记》主题的多义性赏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选用了现代著名作家陆蠡的散文《囚绿记》。对这篇散文主题的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分析为:“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有人认为这篇散文的主题是“作者对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是陆蠡对心灵印痕的真实回忆”,又有人认为是“哲理和爱国之情的交融”,还有人认为“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应该是‘爱是自私的’,‘爱是危险的’”。 …… 《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阅读教学也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课标特别重视阅读的个性化和文学鉴赏的个性化。初读、再读、多次阅读后,我们不难发现上述对《囚绿记》的主题的分析要么落入“贴标签”的框套,要么过于单一,没有完全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不符合新课标“个性化的阅读”“多角度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的要求。笔者认为《囚绿记》既是一首颂扬绿的赞歌,也是一篇不断反思自我、不断在反思中忏悔的文章,同时还是在绿的歌赞与“我”的忏悔二重奏的基础上奏出的关于爱的艺术的哲理性散文。它的主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和多义的。 一、绿的歌赞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毕桂发在《文学原理教程》一书中指出:“通过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塑造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感情,也就是一部作品的题材所蕴含的主要的思想意义。”因此在阅读品味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时,我们首先要抓好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囚绿记》塑造了两个艺术形象:绿的标志物“常春藤”和作者自述性的代言人“我”。这两个形象中,常春藤(以下简称“绿”)是主角,是另一个艺术形象的引子。 在文中陆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写了绿的美好形象,激情澎湃地歌赞了绿的精神品质、形象魅力,并赋予绿以独特的、多重的象征义。作者在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为什么对绿情有独钟呢?因为绿有繁密的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