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文本解读:“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何处安魂——《在山的那边》细读 王家新,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他从朦胧诗时代开始写作,几经变化,逐渐形成了成熟的风格。对于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课的诗歌《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说,“是我在二十多年前写下的一首诗,那时我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大学生。因此,对我来说,重读这首诗,犹如翻开封存多年的老相册,重又看到了那个不无稚气、却让人感叹和怀念的早年的我”。 虽然,“不无稚气”的《在山的那边》在选入教材的时候,编者曾经“略有改动”,那也只是针对原诗的个别词句,比如把原诗的“登上”改为“爬上”,“没料到”改为“没想到”,“根”改为“深根”等细微处的略作改动,力求诗歌语言更口语,更精确,更易为十二三岁学生诵读、接受。 因此,细读诗歌《在山的那边》,对于第二节诗句“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所处的位置,笔者想谈谈个人浅见,以期与读者一起来推敲推敲,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诗人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表达了一种信念,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只有历尽千辛万苦,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能抵达崭新的理想境界。 下面,先来看看作者王家新在《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一文中,对于诗歌主题和思路的有关解读: “诗的第二节所主要揭示的,就是这种对‘海’的信念。……而这时的‘海’——这个童年时的梦也被提升到整个人生的层面来重新理解,它已和第一节中的海有所不同,它已具有某种人生理想的象征色彩了。‘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又一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也许任何理想都是一个诱惑的圈套,任何理想都可望而不可即,然而正是在这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人生被提升和充实,人生被赋予了希望和意义,‘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人们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