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文本解读:瞬间与永恒——谈《我与地坛》中的时间意识 生命在时间中产生,在时间中消亡。人的存在本质上是一种时间的存在,因此对存在的思索与追问也是对时间的探寻,而个体对时间的感悟,具有亲历性、体验性和记忆性。《我与地坛》一文渗透了作者对时间的认识与理解,是一篇极具时间意识的散文,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四百多年”的地坛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地坛四百多年的沧桑巨变是时间的历史见证。这“浮夸的琉璃”、“炫耀的朱红”、“一段段高墙”、“玉砌雕栏”,显示出地坛辉煌的过去,它们象征着尊贵、庄严和肃穆。然而在四百多年里,它们却是被剥蚀、淡褪、坍圮、又散落,好不惨淡!这四百多年的风风雨雨, 地坛曾经的辉煌,如今的败落,显示着历史的沧桑,时间的变迁。 这古老的残垣断壁让我充分感受到时间的伟大,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我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的时候,来到了地坛,这座荒凉残破的古园以博大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启迪着我,感动着我,虽然已经败落,但它依然坚强地挺立着,“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里的生命依旧生生不息。地坛中的昆虫也在忙碌地生活、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窸窸窣窣的响动片刻不息,这一切告诉我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告诉我生命的真谛,生命存在的意义,启迪我身残不能颓废,我那颗敏感细腻的心,感受到与地坛同呼共吸的隐秘的精神默契,因而地坛这个富有历史沧桑感的世界,自然就成了我的精神支柱。 二、十五年的冥思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就再也沒有长久地离开过它”,在地坛里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我在地坛中思考了十五年,感悟了十五年,在思考中蜕变,在领悟中成长,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里作者把自己十五年来对生死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结果,用直接陈述的方法呈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的同时,体会到一个残疾人通过人生的困境后得到精神涅槃的安然,那就是安于生命的过程,坦然接受生命最终的结果——死亡。多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