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高考语文拓展阅读:“哈佛附中” 有个朋友,名校情结浓重,她的孩子,从托儿所到高中,进的都是有名的学校。孩子读完初中,她就打算把他送往世界高等教育的高地——美利坚去了。因为她一直是名校的拥趸,因此对彼岸的著名高中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最终锁定了一个目标。 有一天,大家聊起孩子,自然要问她孩子的情况。她报了一个让人不容易念且不容易记的美国高中。美国的大学有几千所,我们熟悉的也不过十几所,中学就更不谈了,即使那所高中再有名,一般人也如坠云海,失去了方向。怎么才能让大家直观地掂出它的分量?她正寻思着,旁边一位一激动,脱口而出:“该不是哈佛附中吧!”朋友虽略显尴尬,倒也颔首默认:“基本上和中国的北大附中差不离了。”这是非常重要的,进了北大附中,离进北大也就不远了。换句话说,进了哈佛附中,离哈佛大学就不远了。至少,在现行教育体制下生活的多数中国人是这样认为的。 美国有没有“哈佛大学附属中学”?好像没有吧。你看,美国总统、商界精英、科学大家,很多都是名校出身,在他们的学历里似乎都没有提到“哈佛附中”“耶鲁附中”之类的学校,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一定有我们这里“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级别的著名高中,但很有可能没有某某大学附属学校这样的名称。难道老外全是死脑筋,不懂得倘若门口挂一块“某某大学附属中学”的牌子,就有许多实际的好处吗? 我估计他们不懂得。之所以“不懂得”,是认为没有必要。在他们看来,学校的好坏,是竞争的结果,毋须政府指定,人为划定全国重点、市重点、区重点等级别,更没有必要搞出大学附属学校的名堂。可是在此间,情况就变得很复杂,不光教育部直属高校一定有附中,大区(如华东)直属高校有附中,就连市属高校也有附中。以大学论,现在不是以有“附属学校”为稀奇,而是以没有“附属学校”为异常。更为奇妙的是,有的大学附中,不光一个,还有三附中、四附中…… 现在通行的做法是,把一座本来不算太差但不够有吸引力的学校“升级”为大学的附属学校。我不敢说“被附属”了的学校是否存在“换汤不换药”的情况,也不敢说有了“附属学校”的大学能够给予附属学校多少实际的支持,但可以肯定的是,“被附属”了的学校生源会有改善。有了好的生源,就有好的口碑,就有较强的影响力,就有奇货可居的资本,就有交换的条件……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 也许,在当局者看来,把一所缺乏吸引力的学校变成大学的附属学校,不光可以吸引好的生源,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