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讲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考 纲] 1.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2.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课 标] 1.了解 19 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与艰巨性。4.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5.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一、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及其斗争1.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1)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一些改良思想家提出了“设议院”“君民共主”的改良主张。(2)严复提出了“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主张。他主张利用教育“开启民智”,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3)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通过改革达到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目的。(4)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1)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① 内容:论战的中心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展开;改良派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② 评价:改良派: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需要一定的条件;但没有看到专制势力的顽固。革命派:要求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③ 影响:革命派逐渐占据优势,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2)《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① 背景:20 世纪初,改良派广泛宣传立宪思想,立宪运动应运而生;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8 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宪政改革。② 内容: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君主不能变更法律;在保障“君上大权”的前提下,臣民有一定的自由。③ 评价:a.进步性:使君主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得到极其有限的认可。b.局限性:将立法、行政、司法大权统归于君主,国民的权利只能得自君主的恩惠。3.帝制终结与共和制的确立 用心 爱心 专心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时间:1912 年 3 月 11 日。(2)内容(3)性质:中国近代第一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