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安静一点吗 德国摄影记者在东京旅行,拍下一辑东京地铁拥挤的照片。许多日本人默默承受拥挤,尽管西装笔挺,面孔压在车厢门的玻璃上,鼻扁嘴凸,面容扭曲,就是一直死忍,绝不吭声半句。这个照片系列,成为日本国民性格的代表作。 日本人乘搭公共交通工具,不论地铁还是飞机,其恬静是一大景观。手机不会响,为他人着想,固不必说,车厢里鲜有交谈,即使有,声音也自觉低下来,令西方记者称奇。 日本火车与瑞士和欧洲各国的火车类似,就是乘客自觉恬静,读书看报,或者上网工作。这方面,难怪日本早已在西方文明国家之列,公共交通,着重一个“公”字,国民无公德,国家再强,GDP 再高,没有人心中真正看得起你。 美国 CNN 发表了一项调查,指出中国人乘地铁有十大陋习:在车厢里剪指甲,争夺座位,高声用手机交谈,把腿搁到对面的座位上,青少年倚着金属柱子把身子拐来转去,女人在车厢里公然化妆甚至敷面膜…… 在中国大地上,周围的人日久成习,而不自觉其陋,难得的是美国 CNN 还一本正经拿来说事,似乎是针对中国近年在西方开设的孔子学院文化宣传——瞧,孔子的礼仪之邦,都是写在纸上的,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一点也不孔子,而是孔子身上的衣料:孔布(恐怖)。 车厢里的这类行为,由于 GDP 的快速攀升,近年蔓延到高空的机舱。乘客隔着几 排座位,都喜欢喊爹叫娘,在机舱里吩咐这样,号令那样,把无聊的交谈私隐强制其他人“分享”:“哎,等会儿几点钟集合啊?”第 18 排 C 那个高声问第 24 排 E 的另一个,“3 点半在大堂呀!”另一个高声答。旅游好似逃难,是几代下来的基因记忆吧。 近年国人富裕了,游山玩水不限于张家界与丝绸之路,喜欢天上波音机飞一飞,海上的邮轮走一走。坐邮轮由欧洲洋人兴起,大西洋两岸通航,靠远洋巨轮送货邮递,社会分等级,船上 也一样,只有上等舱,才有资格称游客,下等舱里只是坐交通工具的乘客,等级鸿沟,两厢不往来,才有“泰坦尼克”的爱情故事流传。 如果自认邮轮游客的话,必须讲究体面行头,一身休闲装束须典雅大方,还必备几套 Formal Dressing——晚礼裙、披肩、珠宝,男士全套礼服、白衬衣、黑色(甚至白色)的蝴蝶领结,这些规矩,今天在西方几艘最豪华的邮轮上,依然严守不辍。中国游客上邮轮,无视别人的传统,只认老子有钱天下第一,围坐甲板喝啤酒打扑克牌,自助餐吃不完打包走,吃晚餐照样背心短裤拖鞋,只懂呼卢喝雉,而不可能在烛光下喁喁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