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罪酒? 古人云“酒中不语真君子”,可见酒桌是人们衡量道德标准和谈吐文雅的佳地。古时文人常以酒助兴,留下千古佳作。情到浓时,不能自己,范仲淹叹 惋: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与志士共谋天下,曹操豪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与友人共诉衷肠,李白壮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实是妙哉,酒无疑是试金石,在文人墨客前,试出“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将相英雄面前,试出“留取丹心照汗青”。可在有些人面前,试出的却是另一番滋味。 酒能激发诗兴,亦能壮胆。有人饮酒写豪情,有人饮酒壮 怂胆。喝酒俨然成了一些人麻痹自我,做出不理智行为的导火索。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醉 驾,醉驾在被列入刑法后,案例仍层出不穷。众所周知的是国内知名音乐人高晓松之案。令人莞尔的是,在醉驾前,高晓松还曾公开痛斥“漠视他人生命”的药家鑫。谁料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药家鑫事件”余温未褪,高晓松穿上了囚衣。“我喝了一瓶白葡萄酒和一瓶洋酒”,我想高晓松说这句话时酒气已消,但他还是要与铁窗相伴六个月。也许当他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时,我们会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那个抱着吉他谱出一曲曲脍炙人口歌曲的才子,那个在各大选秀评委席上以一句句犀利点评捧红一位位选手的“麻辣评委”,那个与友人把酒当歌后醉得不省人事还开车上路的高晓松…… 一次又一次的醉驾事件,让我们对酒有了偏见。其实,酒没有任何过错,错就错在那些喝酒的人——兜里揣着车钥匙、眼神却仍在杯盏间流连忘返,贪杯才是最大的始作俑者。为何酒能在诗人杯中留下千古名句,在英雄钵中留下豪言壮语,而在有些人那里,却成了披上囚衣的铁证?原因只在一个字:度!没有度,美酒如砒霜,抹杀良知,助长邪念。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各位好酒之人,别让酒过三巡后,萦绕在肠头的是悔恨的泪水啊! 正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酒”并非事故的罪魁祸首。关键在于饮酒之人能否把握好一个“度”。这样的阐述使观点明确,说理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