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错别字必读认识一个汉字,不仅要知道它的形、声 、义,而且要知道它形声义三位一体的关系。否则,就很容易写错别字。错别字最常见的成因有三,即:1.形似致误。应写甲字却误写了与甲字形体相似的乙字;2.声似致误。应写甲字却写了与甲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乙字;3.笔划致误。多写或少写了笔划。——上述错别字的成因,表面看虽各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讲,却无不缘于书写者对其所书写的文字之“形、声、义关系”缺乏深刻把握。 汉字总数量高达 5 万以上,且向称“难认”、“难写”、“难记”。所以,若杜绝错别字单靠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纠正,单靠大量的重复练习、死记硬背,其效果之不彰,效率之不高,则是势有必然,不足为怪了。 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帮助我们不写或少写错别字呢?如果说确有这样的“好办法”的说,那么,这办法就只能是抓住汉字形、声、义关系这一要害,下功夫切实提高自身把握汉字的能力。 下面,结合对具体字例的分析,我们从几方面来展开说明。 把握汉字形、义关系,杜绝错别字 作为表意文字,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密不可分。古人学字,首先从对汉字形义关系的解析入手,的确是抓住了掌握汉字的要领。倘若我们会写某个字并知道该字的字义,但对其形义关系却不甚了了,那能不能说我们已经真正认识这个字了呢?我看是不能的(汉字字义需借助字形来表达,故以汉字写成的文本,若只靠听别人读而不靠自己去看,有时根本就无法理解其意思。所以如果我们未能把握某字的形义关系,在运用该字时,就可能出现包括错别字在内的种种失误。 比如,染、步、恭、慕等字,常常被人写错——“染”字中的“九”被误书作“丸”,“步”字的下半部分被误书作“少”,“恭”、“慕”二字下半部分被误书作“小”。其出错的原因,常常被指为“笔划错误”,但从根本上讲,这种“笔划错误”之所以会出现,则在于书写者未能把握这些字的形义关系。 染,从水、从九、从木,取义被染之物经多(“九”)次漂洗(“水”)后挂在树(“木”)上晾干。“九”表示“多次”。“九”字多点了一点即成了“丸”,——把水煮丸子晾在树上,这岂不是笑话?步,从一左一右、一前一后的两个“止”,“步”字下半部分的字形是反向的“止”。“止”是脚的象形,“步”的字义为“行走”,所以其字形为一前一后两只脚(这点不仅从甲文、金文中看得很清楚,就是篆文也还分 明看得出来)。多点了一个点,“步”字的下半截成了“少”,字义与字形的关系就干脆南其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