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课 小 狗 包 弟 课文相关资料1.巴金在“文革”中的大致遭遇1968年8 月,巴金被关进牛棚改造,随后经受了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1970年巴金到上海郊区劳动改造,在那里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1972年,巴金的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上癌症,随后病逝。此时,巴金的儿子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很多公民权被剥夺,变得极其内向抑郁,又学会抽烟,患了肝炎。1973年,巴金回到上海,在四平方米的小屋内翻译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赫尔岑的作品,直至“文革”结束。2.评巴金作家的楷模,人民的良心——中国作协爱真理, 忠实地生活, 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 没有一点宽恕, 对自己忠实, 对别人也忠实, 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巴金读过《随想录》的人们都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出国自由,生活享受以及心情的欢悦,只要能追求的似乎都是合理的,人人都轻松自如。但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20年前的民族劫难。这种对世人的爱心与对自己的苛刻情绪近似宗教,可是在所谓“后现代型”的社会里,却变得多么的不合时宜。人们在仪式上保持了对老人的尊重,但他的警告却被视为一种杞人之忧。——陈思和学术随笔集《黑水斋漫笔》身处逆境时, 对灵魂与人生进行一些思索和拷问, 是可能的; 有过恶行者, 当遭受命运的惩罚时,对自己所为进行一些反省与诘问, 也是自然的。而巴金先生, 年届八旬, 地位显赫, 又是一场浩劫中的被迫害者, 且身处一种全民族的控诉氛围中——在这氛围里, 几乎人人都说自己是一个冤屈者受难者——他却出来拷问灵魂, 反省自己, 这不仅表现为思想和情感境界的超越, 也体现了他对那场“浩劫”认知的深度。他的深刻认知和情感的超越, 既属于个人, 又属于整个中国的知识界。巴金老人是期待自己“生命开花”, 而《随想录》等, 正是他在晚年盛开的生命之花。人到晚年, 人到显赫, 还有思想之花盛开, 这是一个人的幸运, 也是一个民族的幸运, 因此, 巴金先生, 我们真的为他感到骄傲。——陈建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随想录》是巴金对于“新时期”文化的重要贡献。他在这一阶段的作品表现了一个老人的强烈的人道的精神和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