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14年秋高三历史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华东师大版

2014年秋高三历史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华东师大版_第1页
1/3
2014年秋高三历史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华东师大版_第2页
2/3
2014年秋高三历史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华东师大版_第3页
3/3
第 20 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案(总第 49 课时)【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感受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新文化运动所体现的时代特征;体会用辩证观点和多元的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问题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整理重大历史事件和独立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感受新生事物的魅力,热爱生活生命,崇尚科学、民主、与自由。【学习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影响【学习要点】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1)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股 的逆流。 (2)辛亥革命使 观念深入人心。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了一场 新文化运动。2、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1)兴起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 __》。(2)代表人物:______ ___ 、__ ______、____ __ _ 、_____ _ 。(3)前期指导思想: 和 。 (4)运动中心:__________。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基本内容:“三个提倡、三个反对”,即:“提倡 ,反对 ;提倡 , 反对 ;提倡 ,反对 ”。(2)代表人的主要观点:① 陈独秀: 和 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 的观点出发,说明 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 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都是与 不相容;还发表《 》一文,主张新文学。② 李大钊: 的人都是国家的公敌; 其实就是复辟帝制的先声;批判它,其实就是反对 。 ③ 鲁迅:在短篇小说《 》中,指出了 的吃人本质,痛斥了一切所谓的 ,呼吁人们推翻这吃人的旧制度。 ④ 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 》一文,提出 ,要求用 来取代 。 4、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学后反思】第 20 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练习(总第 50 课时)1.陈独秀因为有人指责《新青年》而发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为“Democracy and Science”辩护。这里的“Democracy and Science”指 ( )A.科学与技术 B.民主与共和 C.自由与平等 D.民主与科学2.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14年秋高三历史 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学案 华东师大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