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备考素材Ⅰ《论语》解读一、关于“孝”【主要思想】孔子以“仁”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并认为“仁”既然是普遍性之人道,那么最具体可行的就是孝悌。因此若想达到国家、天下之太平境界,必须从孝悌上下工夫。“孝”即爱自己的父母,“悌”即爱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辈,然后广泛地爱其他一般的人,这是对“仁”进一步作出的补充。强调实行仁德必须从“孝悌”开始。同时,儒家的孝不仅是成于“礼”,合乎社会环境和文化礼俗,且不可违背礼制规范,而且还要将它归到“敬”上。尊亲是一种恭敬的态度,事亲则是一种实践的行为。唯有心存恭敬侍奉双亲,方能达到做人做事之根本。因此,奉亲不在薄厚,不重物质,重在精神,故孔子论孝重在一个“敬”字,养而能敬,才算合乎“孝”的内外之道。此外,孝又是为政之本。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是家的扩展,孝是忠的根本,忠也就是孝的扩大,如舍孝以求忠,必不可得,故《论语·为政》云:“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这是说在上位的执政者,若能为人楷模,以身作则孝其老,慈其幼,那么人民自然忠于其上。而在上位的执政者,假使能培养这种社会美德,则社会也自然能以这种美德报其上。这也就是所谓上能行,下必效,欲正人,则先正己。孔子还认为孝是政治的基础,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则是国家政治的保障。《论语·为政》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这是说能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将这种孝悌之心推展至一国,便能齐家、治国,甚至平天下。所以,若上位的执政者能将这种孝悌之心推展至全国,使全国之为人子女者,皆能善尽为人子女之道,那么国家一定可以大治。故孔子阐明行“孝”为齐家之基础,进而推至政治之效用。【原著再现】1.1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1.2)【译文】有子说:“如果一个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就很少会去犯上;不喜欢犯上,反而去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善于抓住根本,根本抓住了,许多问题就解决了。孝顺和顺从就是仁的根本。”【评析】“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孝弟”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它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这一思想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从培养现代公民道德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继续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