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用心 爱心 专心 三、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 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 点明写作动机; ④ 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