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备考方向握主旨精要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本讲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及成为正统思想的历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共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时经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3)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概念(1)诸子百家: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思想流派。(2)百家争鸣:各学派相互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意义(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4)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诸子百家思想1.儒家(1)春秋:孔子。①“仁”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克己复礼”。② 政治思想:要求统治者以德治民,爱惜民力。③ 教育思想: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拓展提升]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2)战国:孟子和荀子。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论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之性恶”2.道家(1)春秋:老子。① 唯物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 辩证法:世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③ 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2)战国: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3.法家(1)战国:韩非子。① 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② 影响: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拓展提升]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受重视的原因(1)战国时期处于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2)法家思想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人们应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