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一、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从文学角度总观王安石的作品,无论诗、文、词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开展的诗文革新运动,在他手中得到了有力推动,对扫除宋初风靡一时的浮华余风做出了贡献。但是,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却过于强调“实用”,对艺术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计不足。他的不少诗文,又常常表现得议论说理成分过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韵味。还有一些诗篇,虽然论禅说佛理,晦涩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风范,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二、作品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四首(其一)王安石霸祖孤身取二江①,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②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注①二江: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②西纣王的叔父箕子路过殷商旧墟,看到宫室毁坏,长满禾黍,作诗《麦秀歌》。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题目中的“怀古”标明了这首诗的题材,“金陵”是地名,今指南京。B.“霸祖”句是写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只身匹马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C.“东府”句虚实结合,写现在的金陵东府,将来可能只剩几间佛寺。D.“后庭”化用了唐朝杜牧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E.宋诗常以议论入诗,这首诗也如此,夹叙夹议,增添了诗歌的理趣。2.全诗分为几层?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河北民王安石河北民,生近二边①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②,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注①二边:指当时北宋王朝与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相毗邻的地区。②南:指黄河以南地区。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王安石早年诗歌创作有取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关心政治,同情百姓疾苦,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B.“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两句,开门见山点明河北地方民不聊生的现实,边民的苦辛是因为北宋与辽、西夏连年的战乱。C.大旱之年,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哀鸿遍野,州县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赋税杂役无一减免,表现了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的弊政。D.黄河以北的边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百姓也缺粮断餐,暗示了“长苦辛”的不仅是河北之民,河南以及其他内地无不如此。E.诗歌尾联诗人用感叹的口吻颂扬“贞观之治”的美好,表达了对北宋时政的批判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4.为了表现河北民的苦辛,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次韵唐公①三首其三·旅思王安石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②。注①张壤,字唐公,北宋嘉祐六年契丹国母生辰使,王安石友人。②《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此诗题为《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了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攻伐;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C.颔联写景,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意欲九天“步月”却形单影只,可见诗人虽高处不胜寒却依然积极入世。E.王安石的诗歌“学杜得其瘦硬”,用字工稳,多用典故,擅长议论说理与修辞,风格遒劲;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