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2)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的相互关系;西欧国家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主要教派: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的基本史实;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的基本史实;尼德兰革命的基本史实。2 、能力培养目标:①通过对宗教改革前因后果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②通过对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教学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和影响。教学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教学方法:教授法,比较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资本主义兴起以后,资产阶级除了要在经济上发展自己的实力以外,也必须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同时,要与封建势力进行斗争,清除自己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资产阶级在思想上的反封建斗争,一种形式是文艺复兴,另一种形式就是宗教改革。讲述新课: 一、宗教改革。1 、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实质。① 宗教改革是 16 世纪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政治运动。② 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拥有各种政治和经济特权,并且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因此,西欧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③15世纪以来,教会日益腐败,成为西欧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教会的土地和财产,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廉价教会”,因此,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一个特殊阶段。2 、德意志宗教改革:16 世纪初,马丁路德为代表。① 背景:15-16 世纪,德意志的经济有了显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但是封建割据的政治局面依然存在,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意志的勒索,成为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摆脱教会的压榨和束缚,是德意志发展资本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② 特点:马丁路的主张组织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客观上有反封建的作用。③ 后果:16 世纪 50 年代,德意志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路德新教在德意志的广大地区取得了合法地位,并传播到德意志以外的一些地区。3 、加尔文教和瑞士的宗教改革。①16世纪 30 年代,加尔文提出新的神学观点,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