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现象http://www.DearEDU.com摘 要:在化学教学过程的某些环节上,由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简单化处理,或设置了问题情景,但没有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问题坡度设置不合理等原因,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发挥受阻。关键词:主体性发挥受阻;互动性;开放性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化学教学观,目前化学教学研究已不再停留于理论层面的“应然”性探讨,而是运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深入到具体教学行为中的“实然”性操作。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所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化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观察、分析、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意义建构和能力的发展,是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精心设计,倾力实施的教学内容,在某些环节由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忽视,缺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性发挥受阻,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好,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达成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关注并思考这一现象的成因,对化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现象学生主体性发挥被阻碍的现象在化学教学中并不少见,究其形成原因,从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两个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现象由于课时的分配上不足,为完成课堂教学计划,教师对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引入进行简单化处理,把本来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却直接地给出课本上的叙述,让学生在毫无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去死记硬背,使学生失去了通过实验探究来辨析概念、理解原理的机会。比如在引入“电解质及其强弱电解质”等概念时,直接给出它们的定义虽然省时、省力、省事,但却让学生失去了通过实验,根据现象理解概念本质的机会。使得学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是死板的、片面的、肤浅的,缺乏伸缩性,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无法灵活地运用这些概念,更谈不上对这些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是被灌输的对象,是一种容易引起学生厌烦的被动学习,违反了建构主义关于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理论。从而造成学生对“电解质及其强弱电解质”等概念的认识只停留在抽象的文字意义上,缺乏实际的经验支撑,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又由于失去了利用实验进行探究、通过分析推理、比较得出概念的机会,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