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过程中的主体缺失浙江嘉兴秀洲区教研室 施福荣邮编:314000 电话 0573—2112627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学习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第八条明确提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1]在新课标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的设置为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然而我们在听课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老师虽然知道在探究活动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还是存在着很多学生主体缺失的现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为“教”而“学”,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教”而“学”是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重要表现,这种课堂里,老师把学生置于“配角”地位,学生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老师的“教”服务而存在的。比如在上“游历华夏”这一课时,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设计安排一条从嘉兴到西安的旅游线路,他做了以下的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去哪里旅游吗?看看谁是老师的知音。生 1:北京。生 2:杭州西湖。生 3:江西庐山。师:(有些焦虑)大家说的都是风景名胜,可是老师是学历史的,喜欢去文物古迹呀!生 4:一定是万里长城。生 5:我猜是北京故宫。……生 6:(略显迟疑)是秦始皇兵马俑吗?师:(如释重负)对!这位同学真是老师的知音,说对了,今天,我就让大家设计一条从我们嘉兴到西安去参观秦始皇兵马俑的旅游线路。从上述师生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虽然提出一个表面开放的问题,但实际上老师是不允许学生“开放”的,学生的答案必须是老师预定的相吻合,也必须是为老师的“教”服务,所谓的“知音”不过是一个“猜谜”的游戏。在整个过程中,老师无视学生的心理需求,通过不断的否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谈何“主体”?二、形式上的主体,关注少数学生的参与许多老师在组织探究活动过程中,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主体,但其实只体现在形式上,从实质上看,只是少数学生的主体,关注少数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在合作探究过程中,这种表现尤其突出。如在上“实话实说话流行”一课时,师:同学们,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流行事物和现象,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我们的周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