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教学策略技能教学策略构成的四个因素 研究教学策略,还要从立意、制定、实施及至具体的运作技巧和反馈性评价等构成因素逐一分析。教学策略构成的基本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指导思想在教学策略研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教与学关系的不同认识导致不同策略的出台,“引导”是一种策略,“填鸭”也是一种策略,均具有系统的观念形态和操作程序。要说明的是,作为教学策略确立者的教师,是属于一定时代的人,其观念形态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局限性。因此,对于教学策略,我们应从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全面去认识它、分析它,以避免片面性。(二)实施程序教学策略是针对一定教学目标而组织的程序化设计,有其自身的构成和序列。教学策略的实施程序没有定式,但无认各种教学策略在程序上怎样千差万别,我们总可以提取出一些共同的要素。不过,这些要素在各教学策略实施程序中的地位及排列顺序是有所不同的,某一要素可能相对独立而成为某个特殊环节,或可能融于其他环节乃至全过程中,或可能与另一要求联成一体。教学过程大多要经历三种转化:把他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把凝聚于知识中的智力活动方式转化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把蕴含于知识经验中的思想道德观念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在安排程序时能否给出和怎样给出转化条件并作出程序化的安排,取决于人们对教学过程中学习与实践、语言与思维、抽象与形象、逻辑与直党等关系的认识及处理。(三)行为技术要保证教学策略的实施程序在执行时有效性和可靠性,就必须提出一套明确、易行的行为技术或操作要领。例如,美国现代大教育家布鲁纳规定:矫正学生的学习结果,或者对学生提供其他帮助,必须是在学生得到试验结果并拿它跟希望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的时刻。若过早,学生不理解。若过迟,则无法对下一步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四)效用评价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效用评价。要做好对学习的效用评价,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出检查和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细则标准。这也是修订和完善教学策略的前提。这种细则标准的制定,需要教研组中的教师之间的协作和各校之间的协作才能实现。教学策略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可调谐的动态系统,其特性的形成和体现,都有赖于教学策略内部的有效性评价。它随时随刻检测、调节甚至校正着教学策略实施的结果和途径,通过评价、比较和修正,使教学策略实现其优选性。教学策略有效性评价的标准,在于它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与教学情境的...